军司左司马谢友成,右司马王宣,掌书徐辉。
军情司四大机密陈德言,贾鉴,陶杰,柳湘莲。
……
唐清安一一任命,各官员高兴的从将军手中,领取自己的任命书,谁都无法保持镇定。
包括林如海也是如此。
终于获得认可,成为了金江镇的官员,将要开始他新的天地中的奋斗。
他是明眼人,同时极能顺应形势改变自己。
作为一名勋贵,因为家势中落,所以奋发图强读书,从科举的独木桥杀出来,取得极高的名次,成为探花。
可见他的自律性。
然后又能站稳巡盐御史之职位多年,可见他的应变性。
他知道金江镇和国内不同,不允许出现国内的很多弊端。
所以哪怕他家资不菲,家中生活却不奢靡,也不俭朴,顺其自然,更令人心服。
唐清安望着眼前的官员们,金江镇的顶梁柱们,笑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以新收复的各地的田亩,足以养活金江镇,但是并不能满足军需,辽东之广,辽东之利,还有大量可以开垦的土地。
按照当年之策,明年年初开始分田。
但是并不是完全放手,官府手中,除去分田之后,还需要上百万亩的官田。
这些官田,则需要诸位接下来,继续大力开垦,新修水利,保持刻苦精神,不畏艰辛,发扬光大金江镇的传统本领。
诸位不会不知道金江镇的传统本领吧?”
唐清安看着满堂人才济济,意气风发的说道。
众人都笑了起来。
“咱们的传统本事,那就是屯田!”
有官员抢先答道。
众人兴奋。
金江镇从未立镇开始,就埋头屯田,多次认为到达了极限,都因为将军的鞭策,屡次突破上限。
因为将军的信心,影响了众人。
而唐清安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确定辽东,是必定能开垦出足够的田亩的。
生产力甚至不如现在的清末,只辽东就靠着闯关东的百姓的自救,养活了一千多万人口。
还有更加广阔的奴儿干司,虽然不如辽东地平,但是同样养活了千万的人口。
而现在的辽东,有统一的调度,集中的力量,各地兴建水利,更应该达到这个水平。
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心固有的印象。
打破了这个枷锁,就能人定胜天。
这个天。
就是这个时代,人心固有的印象。
“金江军是否能尽快获得继续,明年全复辽东,就靠各位接下来的成果了。”
唐清安语重心长的说道。
众官员虽然感到压力大,但是习惯了屯田上的难度,众人都没有觉得完不成任务。
金江军的改制,虽然学习了内地,但是仍然较偏重军事方面。
因为金江镇还在扩张的道路上。
军人的牺牲要更大,因为他们付出的性命。
所以金江镇更多的利益,要放在军士的身上,又不能影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