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京师戒严

这些对他们无关轻重的银两,能让受了恩惠的百姓足够丰衣足食,获得对方的感恩戴德。

可是。

京城外有十余万的流民,哪怕越来越多的幸运儿,终于听到了好消息,往山东赶去。

但是各地络绎不绝的赶来京城的流民,反而让京城外的棚户区越来越壮大。

贾珍上面没人管,加上有抬举平辽侯之功,这些年越发的放纵了起来。

虽然宁国府不堪,但是宁国府有权。

陈德言有他的门道,虽然京城戒严,仍然见到了宁国府在外修建的家庙,里面修道的贾敬。

然后先后拜访了荣国府,宁国府,锦乡侯府,史府,王府等勋贵家族。

在陈德言的努力下。

和平辽侯相近的勋贵们,不再忧虑金江镇的形势,会否真的陷入死局。

忠顺王的奏疏到了京城,而陕西官员的奏疏,更是一封接一封的送入京城。

从原来的遮掩太平,到现在的告急求救,形势恶化的速度,令朝臣们侧目。

朝廷终于开始正视起了百姓们的诉求,以百姓们的起义,逼迫朝廷不能不重视。

民乱虽然混乱,而陕西地方的文武官员更为混乱,军户败坏,无兵可制。

皇帝气愤的招来刘一儒等大臣。

他费尽心思,亲政以来极为勤政,为何却一事接一事,事事都不能平。

陕西税赋不减,熬过恶劣的局势后,再开始赈灾,免除百姓税赋,大家都熬一熬。

可是任谁没有想到,百姓却不愿意熬。

众人无视多年的民乱,逐渐影响到国势,而偏偏忠顺王急奏,金江军造反。

京师戒严数日以来,平辽侯又送来了奏疏,还有原来辽东都司的官员们。

“平辽侯说忠顺王污蔑他,但是海州城他是不是派军入了?”

皇帝质问道。

刘一儒派人审问过从辽东放回来的官员们,因此上前一步回答。

“金江军的确已经入了海州。”

“放肆。”

皇帝大怒。

手中平辽侯的奏疏,也被他扔到了地上。

此举和造反又何异?

“朕亲政以来,平辽侯从未归京叙职,我要命他归京,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皇帝恨恨的说道。

刘一儒负责国家大事,身上承担大任,不敢让皇上率性而为。

金江镇势大,听调不听宣已成为了众人都知道的默契。

如果是国势正强的时候,当然不会如平辽侯所愿,可是现在国家困顿,无法压制对方。

而忠顺王偏偏选择此刻激反对方,刘一儒深深的不满。

“皇上息怒。”

刘一儒苦口婆心的劝诫。

“陕西民乱蔓延,必须阻止,否则会成为大害,现在改考虑诏安乱民。

以朝廷之威严,必定能成,再分派各地屯民,解决了民乱之事,才是对付金江镇的好时机。”

其余的大臣,纷纷认可刘一儒的言论。

国家实力不足,无法同时应对,只能先一件一件来处理。否则就算认定平辽侯谋反,朝廷又能如何呢?

难道为了对抗金江镇,放任民乱吗。

辽东毕竟是边患,而陕西民乱不同,孰轻孰重当拎得清楚。

辽东放弃了,大周还是大周。

而任由民乱壮大,却不去消灭,自古未有之策,只怕大周有亡国之危。

这是常理。

皇帝虽然气愤,刚才所言更是气话,经过大臣们的安抚,才冷静下来。

心中越发痛恨。

乱民不忠君,平辽侯也不忠君,否则哪里有这些危害出现。

果然。

不几日,正如陈德言向各家所言,朝廷竟然斥责了忠顺王,安抚了平辽侯。

既然选择了安抚平辽侯,那么海州之事就不是谋反。

大牢中的贾雨村,因为贾府的关系,很顺利的就放了出来,并保下了品级,不过辽东是回不去了。

离开大牢的贾雨村,不但没有喜悦,反而皱眉苦思,倒不是失去了实职。

当初抚顺的码头上,他心中慌乱,不知前程,而平辽侯的神色却丝毫没有变化。

他的信心来自哪里?

现在真如他所言,自己无碍,那么他是怎么料到的呢?

难道他一早就在关注国内的民乱,所以很早就收到了消息,并且做出了布置吗?

越是这么想,贾雨村越惊悚。

平辽侯让他去福建,那又是为了何事呢?

此事不清不楚,贾雨村想不透,几日不曾出门,猜测平辽侯的真实用意。

金江镇是不是谋反。

这件事说不清。

作为当事人,贾雨村比国内的人看得更清。

虽然平辽侯嘴上一直说忠义,但是真的眼里有朝廷吗?

各种思路在脑海中剥析,贾雨村开始担心起,自家女儿和平辽侯之弟的亲事。

金江镇尾大不掉,他不惧,但是金江镇造反,他惧。

直到一名客人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