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农技员后生不是说过了,你要是觉着粮食多,可以卖给大帅嘛。大帅派下来收粮的人就在各个水力加工点,你们把粮食送去脱粒脱壳,顺带就可以卖粮了。价钱都是公开的,一百公斤脱壳的麦子,收购价是一元二角。这价钱还算公道了。”
辽东在明末时期农业生产崩溃,土地大量抛荒。关外粮食需要靠关内接济,粮价畸高,动不动就三四两银子一石,贵的时候甚至要七八两。可现在革命军开发辽南,今年粮食丰收,粮价立马就爆跌了下来。一元二角的收购价不算高,却也不低了。
特别是现在由于大量人力畜力农机的普及,种地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均能耕种的面积也提升数倍。平均一个劳动力可以轻松伺候好二十亩甚至三十亩地。按现在的亩产,这就是差不多二十元的收入了。撇除要还的贷款,至少还有个十元。
这可是银子啊!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家里往往是没有银钱的,能有几个铜板买点油盐就不错了。其他什么的全靠自己。比如说布匹就得自己纺纱织布。若是家里穷的,女眷都没衣裳出门杜甫的石壕吏中有一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可不是说笑。
眼下搞集体农庄,集合几百号农户的力量进行生产劳动。这一年下来哪怕三口之家的户均收入至少也在十几元。对于穷惯了的人来说,这钱拿的真有些烫手,都不知道该怎么花?
老李头所在的集体农庄已经收割完毕,把多余的粮食也卖了不少。他一家十几口,除掉老弱还是一下子就赚了七八十银元。这简直就是巨款了,立马就从赤贫进入富豪阶段。他的苦恼是,“这钱都是大帅给的,可我们穷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该咋花呀?”
第0452章 购买
在很长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中国人有了钱粮其实是不喜欢消费的,不是存起来就是买地保值。可到了革命军这里,直接就规定土地不能买卖,想当地主的滚一边去。
后世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工业初期为了积累资金,就拼命的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压制农民的收入。通过行政手段和抬高工业品的价格来获取低廉的农产品,并且用农产品出口换取国外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
但这招对于革命军来说没有用全世界工业技术最强的就是周青峰这批人了。这年头还缺乏便利的交通,搞外需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比如说欧洲人跑到亚洲来做生意,一年到头也就几十上百条船。这些船还不大,运输量小的可怜。
要是指望外贸,工厂都得倒闭!
周青峰要发展工业,就需要市场。外面的市场搞不开,那就只能开发内需了。他根本不想用行政手段去剥夺农户的劳动成果。他宁愿花钱购买,把自己冲压机里冲出来的银元铜元交易给领地内百万级的农户,求着后者来消费。
当1617年的小麦收割之后,整个革命军上下都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帅花了几百万银元收购了大量的粮食。他开动宣传机器,在报纸上印刷喜讯,通告全天下辽南半岛获得了大丰收。
如今革命军的报纸已经拥有两三万份的发行量,关注报纸新闻的人甚至远在陕西和四川。于是整个中原都知道了两件事。第一,周大帅不缺粮了;第二,革命军治下的农户都有钱了;第三,大帅欢迎全天下的人去他那里做生意。
当人们还在琢磨这三个消息究竟意味着什么,革命军就开始组织一个又一个的商队,带着自己工厂里生产的货物卖到领地的四面八方这看似就是一个左手到右手的过程。可就是这个过程,商品和资金就在流通。
周青峰宁肯亏点钱,也要让底层的老百姓接受外来商品的冲击,强行扩大其视野。农户手里有钱又没办法买地,有人想着存起来,可也有不少人还是选择用来花。比如这跑来找桑木匠夜谈的老李头,他就在供销商队提供的货物前看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