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失去听力的耳朵,被感染的呼吸道,甚至无法蹲起的腿。
谁来给她承担?
薛桐想起陆诗邈离开香港的第三年,她在一次交流会上,无意中看到小孩的消息,那是一通关于失踪儿童寻回的新闻报道。
一个丢失儿子的父亲,因为陆诗邈每日不断重复的坚持对比指纹,终于在十二年后找到了被拐卖走的孩子。
十二年。
这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日夜在街边流浪,推着横幅车子横走街头,只为了见儿子一眼。甚至他都忘了,儿子三岁走丢那年,到底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他的一生,死在了人贩子的手里。
而陆诗邈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
解救了这位父亲。
那张重逢的照片,薛桐记得很清楚。
陆诗邈就站在不起眼的角落,独自拍手。虽然抓拍图片是静态的,但薛桐还是在照片里见到了她扬起的酒窝,眯起的双眼,她开心地为重逢家庭用力的鼓掌。
而在那篇媒体报道里。
陆诗邈的名字只待在一个小小角落,甚至有些不太起眼。
对比指纹,这是个工匠活。
薛桐作为庭上鉴证专家,重复了九年辨认指纹的工作,又怎会不理解她对职业与专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