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页

“你们说, 这位徐大人立了那么大的功劳, 此次,陛下会给他封个什么官呢?”

“可不是徐大人,应该叫徐将军了……徐将军既然击退戎狄有功, 自然该代替韦将军, 镇守边疆……”

“这话却说的不对,你们可不要忘了, 这位徐大人,还是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过去朝廷没有发觉徐将军在行军打仗上的才华,这才让徐将军白白耽误了那么多年,做了那么多年的文官,明珠暗投,实在是让人可惜……如今徐将军猛虎出笼,一战击得戎狄不敢来犯,收复了东安省甚至其余过去被戎狄侵吞的土地,其功劳之大, 不逊于曾经的韦将军……我们又何必做这个恶人,将徐将军这只猛虎,重新关入京城的樊笼中呢?”

“游兄说得是……”

徐覃归来, 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忧愁的, 则大多是官员权贵。

徐覃击退戎狄, 立下如此大功, 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 但这功怎么论,却是个难题。

他原本就是刑部尚书,要是再升,那可就是尚书令了,统领六部,位同宰相。

这必然会侵害到一些人的利益。

更何况,徐覃因为过去做事不留情面、铁面无私,在京城里也得罪了不少人,他们都不想看到徐覃上位。

于是有人灵机一动,想向皇帝进谏,将对徐覃的奖赏,全部聚集到武官身份上。

徐覃不是打仗赢了吗?干脆就把他弄到武官体系里,封他个什么“镇国将军”,把他踢到边境,逐出京城的文官体系。

要知道,在雍朝,文官势盛,武官不显,更何况戎狄被徐覃击败后,雍朝就更没有能用到武官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