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189(二合一) 医学奇迹

有了这一批粮食,他也就更有了驾驭军队以阻挡乔琰进攻的资本。

但董卓的这种表现并未逃过李傕的眼睛。

在聚众议事结束后,李傕便又一次找到了贾诩。

“文和先生应当已经看到相国的态度了,他觉得自己能将乔琰给拖垮在凉州,也总有找到反攻机会的时候,可关中被包围在荆益凉并四州之间门,各地并无流民因为天子在此而来投,到最后在人数上吃亏的只有可能是我们。”

“总不能指望长安民众今日生个娃儿,明日便长到能上战场的年龄是不是?”

李傕这话倒也是话糙理不糙,比人口的补给,长安是绝对吃亏的。

董卓未必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在觉得还有退路的情况下,在心理状态上越发趋于得过且过。

——贾诩所提出的中策和下策里的那两条退路。

这不是能轻易扭转过来的心态。

李傕信誓旦旦:“这更可说明我们的决定没错。只有先从相国这里夺取权柄,打出一场扭转他想法的胜仗,才能改变眼下的局面。”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没有一刻从贾诩的脸上挪开,并不难看到贾诩的神情里微有怅然之色。

想来也对。

贾诩选择支持董卓,为他出谋划策,原本就是在迟疑再三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要让他彻底变更立场,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

他在行动之前还有犹豫,反而更让李傕觉得,贾诩提出的种种计划都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种稳重,也必然包括在夺权之后的反攻凉州计划。

好在没过多久,他就看到贾诩目光转为了平静,像是做出了决定,问道:“你和王子师那边的接触如何了?”

李傕回道:“先生所说不错,乔琰在并州执政期间门结交的太原王氏乃是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之间门的交情并不多。”

换了李傕他才不会在意这种区别。

就算贾诩这么说了他都差点没记住,还觉得这些世家真是麻烦。

他靠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记忆力,在和王允交谈的时候说——

让并州牧杀入长安成功救驾,对王允和其背后的祁县王氏的好处十分有限。

所以王允还不如和他们合作,等击退了乔琰后重新掌握凉州并州,而后四方收拢势力,兴复大汉。

这才是兴复家族的正道。

李傕撇了撇嘴,“反正我们都拥立的是刘协,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便无妨。他也不想让一个女人实现了带兵护驾的职责,成为未来朝堂上首屈一指的功臣吧?”

乔琰的性别问题在她于二州所建立起的功业面前,根本就不是什么要紧之事。

就连她麾下那几个知晓她真正野心的部下都因为实绩而未有质疑。

可对她的敌人来说,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可以用来攻击的理由。

比如说李傕就是这么想的,也在试图说服王允的时候说了出来。

王允既然对他的一番拉拢并未做出反驳,在李傕的理解中,就是他的说辞起到了效果。

可实际上,王允在想的只是,若是让董卓的部队在相互进攻中出现内乱,也未尝不能从中谋利,将二者击败。

贾诩想的,那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只有李傕被两头都蒙在鼓里,以为自己便是在董卓之后能成大事之人。

贾诩心中腹诽,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皆大欢喜呢?

但他并未将这种谋划得手的想法表现在脸上,只是说道:“说服成功就好,让王子师去找天子要一份委任书给你,作为发兵的借口。在丢失了传国玉玺、不易取信于人的情况下,用血书最有说服力。此外,我们还不能在最近出兵。”

“这是为何?”李傕连忙问道。

在他看来,乔琰离开并州,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出兵时间门。

凉州各部群龙无首,若能长驱直入,破坏掉她在凉州所积攒经营出的势力,要想重新构建,起码也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门,而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门里,李傕他们也不会停滞于此,必然能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何乐而不为呢?

可贾诩摇了摇头,回道:“你错了,她敢在此时离开凉州,就不可能对此毫无准备,你想要的结果未必能达成,却可能直接撞入凉州方面的陷阱中。倒不如选择秋收之前。”

“届时凉州各地为筹划收割之事必定兵员分散,而在乔琰身处凉州之际,猝然进攻得手,才最能损害到她在凉州的威信。”

李傕这么一品味贾诩的话,又觉得其中确有道理。

能有更为稳妥的办法,他也懒得费脑子多想了。

在王允替他取来了刘协令他们起兵护驾的血书后,李傕越发确信,自己有了过半的得手希望。

当他凭借着这一番说法将阎行和樊稠都拉拢到了手下后,这种希望便到了七八成。

要不是贾诩和王允都相继劝说他不要表现得太过得意,导致露出了端倪,董卓又因为暑气渐热生了一场病,有一阵子没见自己的部下,李傕几乎要被董卓发现他的小心思。

为防他自己乐极生悲,李傕干脆以防备乔琰在夏季进军为名,向董卓申请长期驻扎高陵,并定期巡视于自高陵往华阴的这一段上。

想到再有数月便能改换天日,李傕恨不得时间门早日过去。

到时候他便长驱凉并而入,让这将他们驱逐出洛阳、又在凉州耀武扬威的并州牧,见识见识他们西凉军的厉害!

可惜并州境内他们太难安插进去什么耳目,让他无从得知并州发生的事情。

他也无法知道,她并不是因为什么突发的棘手之事而被迫赶回并州的。

按照乔琰和杨修所说,她的首要目是看棉花田,其实也不算说错。

她此时就同秦俞一道身在上郡的棉花地里。

------

这是头一年的棉花种植。

别管按照生骨熟骨粉填肥的效果如何,她在先前往并州下达的指令里,还是让他们按照纵向间门隔三尺,横向间门隔一尺这种大间门距种植的,这条规矩也被严格执行了下去。

“君侯从凉州返回前,上郡的这一片棉花田已经完成了中耕松土的阶段。”

秦俞见乔琰蹲下来查看棉花苗的情况,开口汇报道。

这个阶段的棉花对浇水的需求量并不太大,田地里经过耕松处理的痕迹,很清晰地呈现在了她的面前。

这是为了让此时的环境升温,也能通过疏松的土壤传入土层之下。

说实话,乔琰也是第一次见到处于这个生长阶段的棉花幼苗。

只有半寸高的幼苗生着三对叶子,在最下方两片平展开的叶片上,自中心蔓延开了茎节的红色。

观其长势,倒是符合农书中所说的“宽过于高”的状态。

再放眼望去田间门的其他幼苗,几乎都呈现出与乔琰眼前这株相似的旺盛生长状态,在叶片的迎风招展中,不由让人望之心喜。

除了极少数的位置因棉苗病变而被挖掉,整片棉花地看起来着实是秩序井然。

秦俞接着说道:“在五月中旬,发过一次蚜虫病害,好在发现得及时,我们已按照农书中所说,以枫杨树叶捣烂汁水浇灌,确有奇效。”

原版的农书在乔琰的手中,她没跟秦俞说的是,比起枫杨树叶,花生叶还要更有效,可惜再一看花生的来历,又不是什么短期内能拿到手的作物。

毕竟她没有沿海的地盘,无法发展起远航船队。

但有失必有得,并州凉州也有其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