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9页

其高度一般不低于三丈,多在十丈左右,高者可达二十丈米。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不同位置的碉楼,有不同的功用,大概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风水碉、伏魔碉等。

家碉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多修在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作用。

寨碉通常是一村之主的指挥碉。

阻击碉一般建在村寨的要隘处,起着“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

烽火碉多在高处,可为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同时也能用于作战。

风水碉多建在村寨的神山之中,用来求福保平安。

伏魔碉是用来避邪祛祟的。

从大处上看,一个村落即是一个完整的碉寨,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它们以主碉为中心,呈扇形向左右分布。

低处的碉寨、碉卡,高处的碉楼、转经楼,最后汇聚于主碉,形成以主碉为中心的扇形群体建筑。

主碉通常背靠悬崖,面向大江,周围群碉犹如众星拱月。

在战争中,这些碉寨即是以守待攻的防御体系。

从小处上看,村寨与村寨之间设有通道,通道在各家房下,四通八达,数米一掩体。

转弯处皆有屯兵之所,可藏兵数十人,通道沿线凿有通气孔、照明洞、箭眼以及防守口等。

村寨中,碉房与碉房间也设有地下通道,顶部有外道,形成空中户户相通,地下家家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格局。

同时,沿着各家、各村的通道,均挖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