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过不下,回赵府也成,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赵哥儿定是不会拉着方子晨回去的,古往今来,嫁出去的哥儿带着夫婿住岳丈家,少不得被人说三道四,戳脊梁骨。
他在外头忙着,顶着日头跑,方子晨却闲得不行,他脑子好使,动脑子的活儿做得贼快,旁儿的官员还在忙,他已经趴在桌上数手毛。
翰林院的活儿,有些像‘文员’,多是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实在无聊得紧。
这些活儿看上去感觉都是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但实际上,翰林院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官员贮备基地。
大多学子未入仕前,多是一心扑在学业上,虽文学造诣不错,但为官还是差了火候,而且有些人,只适合读书,并不适合做官。
没有任何从政经验,贸然派他们去地方上担任父母官,对于当地百姓来讲,可能就是祸不是福了。
每届状元、探花、榜眼都被投入翰林院,做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久而久之,对锻炼他们的从政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比如负责上一代皇帝实录的编修,可以加强状元们对上一代皇帝执政时期的政情了解,帮皇上起草一般性文件诏书,也有助于他们适应政务,加强对国家事务和局势的熟悉。
这活儿看着是好处多多,但也实在是无聊得紧,旁儿人看他数着手臂上的毛,数着数着就趴桌子上睡,第一次还会好心的过去提醒,让他抓紧时间撰写,结果方子晨回他一句:“早写完了啊!”
“那夏北勤政你编修完了?”
“那是明天的活儿啊!”方子晨说。
那人道:“那你闲着也可以今天做!”
“我不闲啊!谁说我闲了?”
“刚你不是都数手毛了?”
“那又怎么样啊?反正今天交给我的活儿我做完了就行,我一月就那么几十两,总不能叫我拿几十两的月例干上百两的活儿。”
他领多少月例,就干多少的活儿。
这地儿,又不是多做多得。
而且,他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
他说得义正言辞,但凡换个人,早挨训了,不过方子晨活儿确实做得无可挑剔,‘来头也大’,作为科举中的佼佼者,他的升迁速度非常人所能比,一般就是被当做高官来培养的,一辈子只要不犯错,进入中枢乃是迟早之事,大家也不敢多得罪他。
到了时辰,方子晨是笔一丢,踩着点冲出宫,实在准时得紧。
先头有一小官同李志诚乃是好友,把方子晨的事儿往上涌,不知怎的皇上都晓得了,中午就让人宣他过去,夏景宏看重他,但怎么的,这种事儿应该也容忍不了,大家都以为方子晨会被降职或被打个几十大板,结果人毫发无损不说,还一手一个金锭子,从宫里大摇大摆的出来。
上值期间睡觉,还能得赏?
也不是,就是那张嘴会赚钱,夏景宏在方子晨这儿是‘大户’,每次见了,他都能让人无言的掏腰包。
“我马上要有两儿子了,皇上,俗话说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认识一场,坐过同艘船,皇上是不是要表示一下?我们男人,不能那么抠门儿的。”
今儿大厉牵着马儿来接他,街上人多,方子晨也不敢策马,到家刚下马,就看见赵哥儿满头是汗的从巷口拐进来。
方子晨让大厉把马牵回将军府,赶忙跑过去扶着他:“你去哪了?一头的汗。”说着又掏了帕子给他擦。
“找房。”赵哥儿说。
赵嵩正巧寻过来,听了这话,蹙着眉训他:“怀着孩子你也不好好歇,想找房子你同爹说便是,爹派人帮你找。”
方子晨如今已是入朝为官,再住这么个小院子,不方便不说,还看不过去,赵家在京城铺子多,住人的院子也有几处,不过也不怎么大,离皇城那边远,庄子也有几处,不过这直接在城外了,更是远。
赵哥儿跑了半下午也觉累得紧,便也不推脱。
赵嵩见他应下来,心里也高兴:“你不要怕麻烦爹,以前爹没能照顾你,也没能为你做些什么,我这心里头愧疚。”
“爹,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说这个。”赵哥儿去拉他:“进屋去!爹等会吃了晚饭再走。”
乖仔正拿着菜叶蹲在院子里喂鸡,赵嵩过去跟他一起,乖仔仰着头不知道跟他说了什么,赵嵩笑呵呵的。
冯嬷嬷饭菜都是掐着点做的,刚歇一会,就开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