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吃的饱饱的也没吃完,还剩下一大半,除了汤,两人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了,回家热一热还能当晚饭。
接着顺便去了一趟轮胎店给车子装了几个备用轮胎才回家。
回家之后,沈知意看着路边上被晒得反光的两辆车,对着正在搬粮食的两人说道,“哥,我们把车开竹林里去吧,这么晒着,要是也燃起来了怎么办?”
云牧野的车上面涂了防晒层,并不担心车会出问题,不过沈知阳买的皮卡就是一辆普通的车,晒久了还真有可能会自燃,今天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能疏忽大意。
两人还真把车开到了旁边竹林里,高大的竹子把大部分的阳光遮挡住了,阴影投射到车身上,车身的温度降下来不少。
气温正在节节升高,才过了两天,沈知意觉得外面的气温甚至已经达到了五十多度,正午时分,没人敢不做任何防护在太阳底下直晒一个多小时。
可能是气温实在是太高,再写三十九度就有些不合适了,原本雷打不动的三十九度的气温今天也有了变化,四十二这个数字让沈知意也没觉得有什么参考价值,随便拿个温度计,在外面的水泥路上一放,肯定直飙六十多。
新闻上中暑、被晒晕的新闻层出不穷,虽然知道这种天气不能出门暴晒,但是因为前一段时间雾气原因,全国人民基本上都被关在家里了一段时间,不少人因此没了工作身上背上债务,这时候都是拼了老命想要多挣点钱把自己身上的债务还完,没有其他大灾大难,只是热了点,晒了点,大多数人都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没多当回事,于是悲剧就酿成了。
据省内新闻报道,仅仅是南城省,近三天因为热射病去世的人已经达到了三位数,中暑进医院的更是数都数不清,因为中暑的大部分人医院根本不收了,尽量让在家处理,医院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没法统计。
袁兴萍扶了扶眼镜,眉头拧着就没放松过,她刚刚和同事通过电话,北城的情况也不逞多让,中暑的人同样非常多,因为热射病死亡的人也不少,结合一下两省的情况,袁兴萍猜测,全国因为高温去世的人肯定已经是往年的好几倍。
因为疫病去世的人数国家还没公布,高温又来了,不同的是,高温没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高温就死去却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怎么就因为晒了一会儿太阳,人怎么就没了呢?
沈知意看着这些新闻,视频里家属枯坐在公司门口的哭喊质问,她也只能引以为戒,做好家人和自己的防暑防晒。
这时候不仅人缺水,不能动只能一直晒着的地里和种的蔬菜粮食也缺水。
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其实是不缺水的,但是也禁不住天天这样晒,沈家前两天种下的蔬菜和土豆都还在地里没长出来,有土层的遮挡,种子倒没事,不过一直这样缺水的情况下,种子很大概率是长不出来的,即使长出来了,最后结出来的作物质量肯定不好。
村里其他人也正纠结着,因为他们家不仅有土里没长成出来的土豆和蔬菜,还有已经到了生长期的红薯,这时候不下雨,秋天的红薯肯定也长不大。
大家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其他的办法,只能用笨办法,一担一担的挑水来浇地,还不能早上来浇水,因为早上浇完地,太阳一出来,水分就会被蒸发,不仅浪费他们担的水,而且水蒸气的热量很可能会把地面上的作物热死。
因为他们这里距离河边也不算近,来来去去挑水也不现实,不然一整天啥也不用干,就挑水也够他们家忙活的了。
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在家里接水,再由家里的青壮年挑到地里,把白天晒干的土地再润一润就行。
沈知意和沈知阳则把浇地的水换成了她空间里小潭里面的水,沈知阳觉得没什么问题,毕竟就她妹妹那种种地的方法都能活,用这水浇地肯定比他们家这些普通水效果要好得多。
村里人差不多是一天浇一次,有些稍微懒一点的也是两天浇一次水,沈知阳和沈知意换了空间水直接四五天才会去浇一次水。
张桂芬和自家男人说道,“这小年轻就是小年轻,天天怕晒怕累的,浇水都这么敷衍了事,这四五天才来一次,也不怕地里的土豆种早就晒干巴了。”
沈松洪说道,“你管人家干嘛,地里的粮食长不出来他们才知道后果,别在他们面前念叨,没准人家还觉得我们一家多管闲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