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页

麒麟儿 三春景 944 字 2024-01-02

乐叔乔还一向愤青,对文学兴趣不大,杂书更是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呢,遇到《七国演义》还不是沦陷的飞快,只能再次印证‘真香定律’。

陈琉见卫琥很是紧张的样子,也是奇了,他们这些和许盈走的近的,谁不知道韦

瑾这表弟最是不怕事?他越是如此,陈琉就越好奇,当即笑着翻开这册书:“什么书弄错了?既然已经拿来与我了,只当是错有错着罢!”

接着陈琉就低头去看书中内容,书中开篇就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这首词谱曲而成)——虽然《七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了,但这首词确实大气磅礴、史诗感十足,用在《七国演义》中也丝毫不爽。

至于‘词’这种形式,那倒是问题不大。事实上华夏历史上的各种文学体裁都可以往上追溯,说明清小说出名,那明清以前难道就没有小说了?说唐代诗歌出名,难道唐代以前就没有诗歌了?

话自然不是这样说的!

至于说‘词’,也是在宋代之前就有,而且很兴盛的!譬如南唐后主李煜,出了名的词人,但他根本不能说是宋代人,准确的说他是五代十国时人!而在他之前,词风已经很盛,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词人了。

而‘词’往上追溯,唐时的长短句就差不多是一回事。比如武则天又称‘武媚娘’,‘武媚娘’就是当时的一首歌曲名,也就是长短句(所以唐太宗赐武则天一个武媚娘的称呼,不是因为他喜欢武媚娘,所以称赞其妩媚,这就和现代一个老男人叫姑娘‘小芳’一样)。

长短句本质上已经和词没什么分别了,具体到《临江仙》,也是教坊曲名,那时叫做《谢新恩》、《想聘婷》、《庭院深深》、《采莲回》总之有一大堆别名!而这种成熟的文学体裁也不可能是平白地里长出来的!所以在此时的乐府中,类似的歌曲是可以追溯到的。

以一首歌开场,这自然称不上庄重典雅,不过本来就是小说,也用不着那些。再者说了,好作品就是好作品,哪怕文学体裁在此时‘不入流’也一样是好作品!其感染人的能力是绝不会有差的。

陈琉不仅仅是自己读这小说,一眼被《临江仙》震慑住的他,就和所有看到喜欢作品的人一样,有了想要和人分享的心。索性大声读了起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完这一段古

典小说常见的‘定场诗’还不算,立刻又接着往下读正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

这段‘话说天下大事’也和《三国演义》差不多,毕竟两个故事这段通用也没有任何违和,不过接下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了/

“真是佳文!”这个时候陈琉还没有读到真正的故事,但只开头这么点儿内容,已经足够人啧啧称奇,不禁想要往下探究了——其实没有故事,只有开头的《临江仙》,以及关于‘天下大势’那段经典论述,在此时也算是好文章了!最重要的是令人耳目一新。

而随着往下读,他渐渐不出声了,而是专心于故事——其他人哪里能忍,心痒痒下,不少人凑过去和陈琉一起看书。

许盈怔了怔,然后看了看拿错书的卫琥他当然不是舍不得这一本书,因为怕《七国演义》在没有印刷之前成为孤本,一个不小心就散失了,将来成为一大遗憾,许盈除了草稿、成稿外,还有经过学生们校阅过的‘精校本’,最后还会让身边识字能写的奴仆抄录几份。一份送到印书坊珍藏,留待以后印刷,一份送到豫章去秘藏,如果别处的因为战乱毁掉,那里还能有个底稿,其他的则是许盈和几个学生分别收藏了。

现在卫琥拿出的只是抄本之一而已,而且只有第一册 。

问题是,这本书出来之后,许盈就得解释这本书哪里来的。最终他只能笑着摇了摇头:“这是一位已经隐居山园,不问世事的前辈所作前辈平素爱小说,又感此时小说难有佳品,于是自己动笔作书。遥寄于我,本是想让随园印书坊刊印出来,也好过白纸黑字、腐朽于书箧。”

既然已经被大家知道了,只好提前搬出以前就想好的说法。许盈自己也觉得忒有意思了,不是自己的一些诗作,他得用自己的名字去发表,相反明明是自己的作品,却得假托他人了。

对于许盈这个说法,大家这个时候还没有太多怀疑。随园印书坊如今常常接外单为一些大家印书,人家寄来作品请许盈帮忙印刷也是正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