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这长城县相较于三吴其他县,是既好治,又不好治!对于若冲这样不打算敛财,只打算做实事的主官来说,算是不上不下了。”周荣一开始就指出了这一点,相比起一般人,他显然‘高屋建瓴’的多。
他们并没有讨论许盈到底想不想在长城县做实事,周荣又不是看着许盈长大的,自然不知道许盈志向与一般势族嗣子不一样——但凡是大家族的嗣子,就算心中有别的志向,也会为了自身的责任选择官场。能不能上位那是能力和时运的问题,去不去就是态度问题了。
周荣默认许盈是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而许盈也确实打算做实事。虽然出发点不
同,但在这点上确实没有分歧。
周荣也没有故弄玄虚,很快解释了其中的关节。
说长城县不好治理,是因为‘穷山恶水出刁民’!长城县虽然地处三吴之间,却不是个富庶地方,论到‘生产总值’这种东西,长城县一直是三吴地区倒数的那种!这种地方的老百姓,相对而言总是更难缠一些。
而且长城县穷的原因也很有时代特色,在此时属于比较难解的问题。
相对于三吴地区其他地方,长城县多山地丘陵,不利于农耕或许过个几百上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南方开发完成,长城县这样地方的土地也能得到很好的耕作——西南山地都能开垦出壮观的梯田,相比之下长城县真的是小问题了。
但在此时,这就是贫穷之源!或许多投入一些资源,也能在此时把长城县的潜力开发出来,可在南方开发程度不高的大背景下,这就显得可笑了。那样的资源放在别的地方,创造的农业收益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无论是私人,还是朝廷,都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就连本地的豪强都没有!他们很难想到自己立足于乡土,乡土越强,他们就越有存在感。为什么江南那么大的地方,现在能说的上话的也就是三吴的顾陆朱张等家族?其中奥妙就在于此了!
三吴是江左精华,三吴不稳,南方朝廷就是无源之水!
之所以如此目光短浅,一方面是受教育水平的问题,很多豪强真的没有多少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时局板荡,很多人非是不想做长远规划,而是不能!
地方官想要在地方上做出成绩,无外乎搞些改革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有钱,又或者搞了什么有代表性的工程(像是水利工程、驰道什么的,但这些本质上也是为了富民)。而在地方穷苦的前提下,后面的工作是很难做的。
官场上一直有一个说法,有的地方官在任的时候做的花团锦簇,后任者就难办。而有的地方官在任的时候休养生息,仿佛透明人一样,最后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后任者就开心。倒不是有前辈衬托,前者显不出来,后者才能大放光彩,而是前面那种花团锦簇的,往往会把府库耗尽,他是
做好事了,后来者却得节衣缩食,什么都不敢做!后者情况则相反,留下一个满满的府库,后来者想做事就容易了。
大家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又有几个甘心自己是栽树而不能乘凉的那个?
从这可以看出,没钱什么都干不成!长城县正好没钱,府库里也没多少积蓄,想要做事这就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而说长城县好治理,做实事容易,原因却是和不好治理一样——此时的地方豪强虽然也会经商,但他们的根本还是在土地上!以长城县的情况,就算有豪强,也算不得什么真的大豪强!
商品经济发达一些,这样的地方倒是容易出商帮。譬如明朝时北方有晋商,南方有徽商、洞庭帮云云,都是因为这些地方人多地狭,又或者干脆就是土地不适合耕种。穷则思变,大家只能出门讨生活。这样一来,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渐渐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也是厉害的很!
但此时商品经济凋零的厉害,不要说和明朝这样的封建社会成熟期比了,就是和汉朝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
长城县的豪强们落后于周边地区的豪强,那就是真的落后,并无虚假。
这对于想要搞事的地方官来说是有好处的,地方官想要做事,或许真的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但那终究只是极少数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的美好图景!而且就算是那种情况下,也会有得了好处的人觉得自己得的好处还不够,想要通吃呢!
人的贪婪哪有穷尽!特别是配合目光短浅这一点,更能爆发出惊人的愚蠢!
许盈想要在地方上做一些事,一方面需要地方豪强的配合,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到地方上原有的‘模式’。有的时候新模式对豪强也是有利的,但地方豪强常见的保守、对旧有模式的依赖,一样会让事情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