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地方大户呢,也有些人回过味来了,并不觉得许盈没提大户们拦截河道的事是给他们面子,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知道许盈一定还有打算,他们则不能对此视若无睹!就和许盈认为需要‘敲山震虎’,将来好开展工作一样。他们也需要让许盈明白他们不是好惹的!不然以后岂不是任由许盈搓扁揉圆?
这地方官与地方豪强的关系本来就微妙,真正能够装聋作哑、随便地方豪强操控的地方官其实是少数!就算这地方官不是什么好官,那也多少有些名利之心,想要升官就得做政绩,想要发财就得从地方上分润。
一般人以为这地方官和地方豪强好商好量一番,地方官给豪强们行方便,豪强们则给地方官撑场面,让地方官为官一任看起来花团锦簇——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太过于理想化了!懂行的就知道,凡是理想化的,不是不可能出现,只是大多数时候都不这样。
地方官与地方豪强之间是西风与东风的关系,不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就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啊!
名利是好东西,大家都想要!只
是地方官想要的政绩也好,钱财也罢,都是凭空来的!地方豪强们就是想捧,也是有成本的。而地方豪强们想要地方官帮忙行的方便也不是无本买卖。
看似是官员一抬手的事儿,其实这里头大有门道!
地方官这个时候充当的是靠山的角色,他们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政治资源做这种事!而且一旦超过了自己掌控范围,事情就会变得风险很大。而一旦罩不住了,连带自己也搭进去的事也是有的。
所以这种事也需要拿捏分寸,不可随意开口子,人家喊是多少就是多少!
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和地方豪强其实更像谈判桌上的两方!既是合作,同时也需要讨价还价。都想要最多的好处,最小的付出,而矛盾就在这里了。
一方势大些,一方就更有优势,能够在谈判桌上占据优势(当然,这种优势是有限度的)。而一放势弱,其中境况则不言自明。
至于说想要在地方上做点儿实事的好官,这方面的问题只会更严重——此时天下乱成这个样子,世道也跟着坏了!听着很没道理,但事实就是这样。只打算升官发财,一点儿不管百姓疾苦的,虽然也会和地方豪强们争抢一些利益,不可能完全和睦。但他们至少是一路人,还有的商量!只要找到那个平衡点,就能够‘愉快’地合作下去。
而真打算做实事的却要面临地方豪强真正的打压,其中转圜的余地并不大。
原因在于,凡是要做实事的,难免得给百姓们好处,多少限制一番地方豪强——在当下这个封建农耕时代,资源总量是很难变化的,基本上就是一方多吃一些,另一方就要少吃一些,地方豪强作为既得利益者,同时又是地头蛇,哪里是好相与的!
哪怕是许盈,他有着相比起此时人物更多的想法,也不能不顾此时的生产力、社会生活等情况!他的有些想法确实会让某些地方豪强有损失,这不是他的本意,但改变当地的经济生活之后,总会有一些现有的大户没有以前得意。
这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常见情况了,他们会本能地抗拒变化!变化之后或许他们之中有的人会有更好的机会,但有的人会变差。为了变差的可能,他们
对变好的机会也就不那么在乎了。或者说,他们现在都是好好的,为什么要变?
不仅如此呢!不说那些可能好、可能坏的变化,只说明显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这些地方豪强也不见得愿意按照许盈的安排来!
许盈想要大家分润好处,地方豪强吃肉,普通百姓也能喝汤。但贪心总是不足的,地方豪强看到了好处,只想要全部拿下、吃干抹净,他们可没有‘共同富裕’的想法,也不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过分!
柴骏大约就是其中的典型,这几日‘平静期’他可没闲着!他研究了一下许盈放出的消息——许盈想要搞竹器、竹纸、茶园这三个项目,相关的风声已经放出去了。而柴骏这个人虽然为人不怎么样,但他打理族中实务尽二十年,该有的敏锐是有的,一下就看出了这都是有前途的项目。
竹器作坊他不知道许盈要搞流水线操作,也不知道现代管理的威力,但他知道量大取胜的道理,也知道能把东西卖到建邺去意味着什么。而竹纸和茶叶就更别提了,不同于竹器这种已经成熟且大家都能做的产业,竹器和茶叶绝对是此时的朝阳产业!
真能搞起来,那就是滚滚金流!
只不过想要弄起来这三个项目,都需要许盈的参与,长城县的地方豪强很难甩开许盈单干——如果不是这样,长城县又何必等到许盈上任才提出这个?长城县的大户们不是摆设,这三个产业对于此时的人来说有没有技术上的壁垒赚钱的买卖,谁会甘于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