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各州钱监竟将“炼铜照子”当做主业,纷纷招揽能工巧匠当作头,明码标价卖起铜器来。那时的钱监衙门是何等花团锦簇,其门下哪怕如崔家那般的小吏,也是屙金溺银,钱财流水似的往家里灌。
久而久之,市面上的铜价愈高,销钱铸器之风甚行,末了竟闹起了钱慌,一时物价翔踊,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几次下令严格控制官营铜鉴产量,并屡次销毁民间私铸铜器,仍不能禁绝。
及至到了本朝崇元皇帝时,圣上甫一登基便制下“钱禁”,又蠲了连州等几个钱监炼铜照子一事,杀了一批人的脑袋,才算按下了这股不正风气。
而在连州,新上任的安抚使是皇帝嫡系,统管民生军务,连州钱监富贵繁荣的风光不在,小小一个崔家,自然也连带着落拓了。[注1]
……
冬青走了,张红玉她们才又唏嘘说起旧事,晴秋关上耳朵没有细听,只顾着埋头针黹。
却说直棱窗里头,三爷穆道勋正和姨娘张书染两个正襟危坐议事,说的还是卖粮的事。
府上两项经济,一项是种地钱,连州土薄物贱,穆府几百亩田,按良瘠划分,有种粟米的,也有种药材的,还有什么粮食作物都种不活,只能种苜蓿草的。
种地每年也有万八千贯的收成,同府上另一项倒卖皮毛山珍药材的经济相比,不足十之一二。不过这是保家底的,原本一直把持在老太太手里,是近一年才渐渐让渡到张书染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