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简直事必躬亲。
见到喻商枝,姿态也格外客气。
有了这么上心的地方官员,哪怕其目的不纯,结果是好的便足矣。
喻商枝反而能从其中抽身而出,专心于医塾落成前,自己眼前的一摊子事。
是以接下来的整个六月,除了当中的七八日,趁着夏收的时节回村小住外,其余的时间,喻商枝均没闲着。
一来要尽快完善早在斜柳村当草医时,便可以动笔编撰的国医手册,虽说有不少医书典籍可作为县城的医塾教材,但喻商枝认为,那些都不如自己编撰的这本更加适合初学者入门
二来他也悉心在城中各处医馆奔走,延请诸位前辈郎中至医塾授课。
要知道国医也分数科,大家虽同在此道,实则各有所长。
能授课的夫子多了,就可排出课表。
让学子能学到东西的同时,大家也尽量不耽误各自医馆的营生。
对于他的邀约,卢杜仲第一个响应,此外郭乔、许广等人,自是也兴致勃勃。
再加上喻商枝打的是官塾的旗号,领的是衙门贴补的银子,到了后面,几乎到了他未曾上门的也主动来拜见,想要在医塾中谋一个授课的夫子席位。
搞得喻商枝是哭笑不得。
对于这类,他都会去寻郭、许、卢等人,打听一番对方的医术医德,若是过关的,便也酌情依照对方所长,加上一两门课。
准备工作便这么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万事俱备时,已是七月末的光景。
这日县衙门外贴出一张告示,差役举着铜锣一顿敲击,引来过路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
“官爷,可是有关秋税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