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条曾经是“嬴政、刘彻史诗级合作项目之一”的郑国渠,在秦朝也是给大家伙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毕竟旱灾、洪涝在古代堪比核武器,百姓存活率基地,优秀的水利工程是极佳的利民措施。
如果,郑国没被秦国发现他的动机不纯的话。那么甚至会是个君臣相和的故事,但是被发现了,这位水利专家甚至一度遇见了职场危机。
他作为一个韩派来的,试图用修水渠的政策“疲秦”从而无力攻打韩的这么一位水工,原本是会被叛国罪处死的,正是李斯用这些话劝了下来。
李斯说,大秦没有这样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来到大秦之后,会忠于王上。
嬴政听了李斯的劝,没有把来秦国的他国能人都赶出去,李斯这个楚国人也得以留在大秦,最终
成为大秦的丞相。
大秦没有人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培养人才的良好渠道,缺乏底蕴一回事,本身也不注重是另一回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七国的实力都不俗,如果不是大秦专注武力值上的发育,也没机会打败六国。
而李斯这些外来的能人,对大秦的归属感,最初建立的点,应当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嬴政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宏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而这个平台,在嬴政并没有因为韩的“间谍”而耿耿于怀,而是从谏如流,依旧愿意相信他们这些“外国”的能臣,也没有穿小鞋之类的,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让愿意留下来的人不说是愿意为了嬴政肝脑涂地吧,怎么也是是忠诚度极高,虽然是特定接收人是嬴政的忠诚。
原本也没有这么强烈的和匈奴一决高下的心,实在是,在他们知道嬴政有很大概率会早死的时候,就很想找出来是什么原因。
经过严密的分析,有可能是吃丹药吃过头了,导致身体的亏空,于是身体强健如嬴政也短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