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地理(二十三)
在江思瑶眼里的环保手段,放在启那就是“教你如何将一块钱掰成三瓣”,有用,太有用了。
广袤的土地现在就缺个如何仔细利用的教程,比盲目种地来的有用多了。
江思瑶发现不少人对这个感兴趣,但是她知道的也挺少的,只能再多放点,比如水稻田同步种点鱼虾蟹的共生经济,又或者是“沼气池——禽畜舍——厕所——日光温室”的四位一体生态养殖模式的案例。
掏空了她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全部认知之后,江思瑶重归了地理这个舒适区。
不是她懂地理,而是地理有书在给她兜底,可恶,难得觉得书本都是这么亲切,可见江思瑶被逼成什么样子了。
【关于区域的城市化建设,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珠江三角洲做的就很好。
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唯一限制它们发展的是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换言之,只要国家实力够,从零起步也能发展得很好。
比如珠江三角洲,实际上它的基础条件是相对薄弱的,最开始是食品、纺织等产业为支柱,工业实力是相对薄弱的。
但是珠江三角洲能发展也是有它的机遇和实力,它的地理位置比较漂亮。
在珠江三角洲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港澳地区已经先一步发展了,毗邻港澳,能够接受一些产业辐射,有种先进带动后进的感觉。
或许也听出来了,因为晚清的积贫积弱,我们华夏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数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那段历史屈辱也必须铭记。
而也正因为积贫积弱,在国际上就没有发言的地位和权利,正应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是血和泪换来的惨痛教训,给港澳,也给华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