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样对农人的压力也更大了,促使农人不得不去借铁农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间劳作,彻底沦为秦国“耕战机器”里被压榨的劳动力。

【秦国改革后的耕地制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适合粟的种植。】

【粟耐旱、耐贫瘠、喜温暖、适应性强,而且对土地不挑,盐碱较轻的地区也能种植】

【秦国凭借粟快速的粮仓充实起来,再加上后来韩国君王倾情赞助郑国修建的郑国渠,让关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产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韩国的郑国,秦国现在一样吃糠咽菜!”

从韩国来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里的粟米饭,一想到自家国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里的粟是来自韩国的郑国修建的郑国渠浇灌出来的,眼泪差点都出来了。

同样是国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强,韩国怎么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韩国如果有一条郑国渠,他哪还用来秦国谋差事。秦国再好,也不是韩国。

越想越气,再吃一碗!

“还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国时早餐最多三分之一斗,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斗嘿嘿。”

从宋国来到秦国的小官吏,捧着饭碗吃得美滋滋。他一边吃一边看向城墙下筑城休息的刑徒,看着他们碗里官府刚刚发放的口粮,更加羡慕了。

“秦国连刑徒、奴隶都能吃这么好,等以后我回去探亲,把我其他家人也带来秦国!”

旁边的老秦人慢悠悠吃着粗糙的粟米饭,没有开口说话。

他没说,并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饭,也不是一直都能吃到粟米饭。

以前大秦穷得时候,贫民百姓、小官小吏,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

也是变法之后,粮仓粮食多了,他们这些身为官吏的能吃得好点,去民间看,贫苦人家吃不饱的还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叹一口气:天幕说后世大秦一统六国,那时的老秦人应该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当秦国农业越来越发达,农耕技术走在所有诸侯国的前列,而其他国家先后遭遇饥荒、粮灾时,就注定了结果是秦国的胜利】

【而当秦朝放弃了农民,把为秦国贡献最多的农人压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成也农,败也农】

【历代帝王口口声声重视农业,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把农业、把农人看在眼里?】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魏征对他上书的内容,而这一则观点,出自《荀子·哀公》,讲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在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一千多年后,才出现了李世民这一位护民的千古明君,并且将措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百姓身上,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