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嚷嚷着“百世之仇尤可报”的公羊学派,已经提起剑嚷嚷着要去后世教训那不孝儒生,辱没祖师圣名,一时间咸阳宫无比热闹,嬴政眼神带着诡异的满足感。
人才太多了,而且各个武德充沛。
挺好,日后要打仗,文官也可以扔上战争。
一人才多用,非常妙!
宋明清时期的部分儒生看着天幕故意放出的现代人画得孔子身高九尺的画像,再看看自己学堂和书斋挂着的孔圣人图,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信仰崩塌。
孔圣人,原来是这样吗?
如果孔圣人如此武德充沛,那看到自己如此文弱,岂不是要提起马鞭抽自己?
他们是不是,也该去捡起射御学学?
可紧随而来的就是无奈:大宋缺马,去哪骑马?朝廷管控武器,民间连弓箭都不能私藏,去哪学射箭?
别说弓箭,宋朝差点把金属农具都给禁了,后来被弹劾才改为禁止大型的金属农具。
不是不想学,真得是条件不允许啊!
看前面那些武林高手,朝廷威信在的时候都只能用棍棒或者空手,末年才能放肆使用冷兵器。更何况他们还想考科举,不得不老老实实,低头做儒生。
武周时期,武曌闻言笑了:“还好大唐的书生不文弱。”
不过她可以作证,射箭和驭马驾车的确需要臂力。
弓箭是分等级的,弓力以斤为单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至于弓力如何判定,把一把弓固定在墙上,然后往弓弦上挂重物,等弓完全被拉开时,弓弦所悬挂的重物的重量的极限,就是这把弓的弓力。弓力越强,能射出的里程越远。自然,需要拉开的臂力也越大。
大唐武举考试时,射长垛用一石弓,骑射用七斗以上弓。
能够用上最强的弓射中,大部分都是人才。
比如郭子仪,武举状元,同时也是一位臂力过人的射箭高手。
【从文化上来说,西汉有兵书《吴子》。】
【《吴子》相传是战国吴起所著,但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吴子》应该是托名“吴起”所著、但是实际上成书于西汉早期的伪书,反映的是汉朝的军事成就和军事思想。】
《吴子》有六篇,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主要以秦汉时期的兵团以骑兵作战为主要形式的军事战争,同样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西汉的某位文人,看着天幕夸自己的作品,脸上发热。
他想要书卖的好点,就故意托名“吴起”,这位也是自己的偶像。
现在天幕说后世已经看出来这本书其实成书于西汉早期,并且夸这本书不错,自己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本名?
后世那什么戚继光《纪效新书》提好多遍了,他的书也有这个机会,他也可以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