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秦朝开始,已经有了简单的防治疟疾方法。
当时的古人虽然不懂疟原虫治病,但是实践经验告诉他们:远离死水有利于防止“瘴气”。从秦汉一直持续到唐宋的城镇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湿”的规避是重要目的。】
【《汉书》有记载,秦始皇曾经因为环境潮湿,迁移居民到襄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睢县。
这也是以一种通过搬迁离开死水,防治疟疾的手段。】
在古代,“湿气”被认为是致病得“六淫”之一,南方比北方潮湿,所以南方经常发生改造和迁移。
唐宪宗李纯抚须自夸:“朕登基之初,曾令人在安徽宣城铲除低洼积水,兴修水利,引入活水,看来果然有用。”
唐朝时期,多位帝王多次命令将低洼瘴气之地聚居的村民迁居到开阔的山上,比如山东东平,福建漳州,福建泉州,广东韶关,浙江绍兴等地。还令人铲除过安徽宣城、江西南昌、湖北武昌、江苏淮安等地的低洼积水,来预防瘴气。
可以看到,唐朝时期官方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清除积水预防瘴气的医学思想和解决手段,实现之后颇有效果。
【华夏喜欢用粪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环境有好处,比如能及时清理掉城市的污秽,避免积累脏污生出蚊虫传染疾病。】
相比之下,欧洲中世纪因为不会使用人粪追肥,也没有成体系的卫生制度,加上文明断代,古罗马的医疗文明已经随着被侵略已经丧失,导致欧洲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在黑暗时代,城市污秽不堪,粪便无法清理,巴黎在中世纪时期粪便随意丢弃,或者简单地收拾起来抛出墙外,以致于粪便堆成山,越来越高,甚至被迫加高城墙。
而且居民还会顺手将粪便倾倒在窗外。
1270年,巴黎法令规定:“任何人不得将自楼台窗口倾倒水和粪便,否则要缴纳罚金。”
但是巴黎人根本不愿意遵守这一规定,甚至一个世纪后又有了新法令:“如果愿意大叫三声garea\'l’eau,既可以丛楼台窗口倾倒尿粪。”以致于大家走在街上不得不打着伞。
华夏自古以来重视农耕,重视粪肥。早在秦汉时期,城市与乡村的粪便已经能得到及时处理。
汉武帝时期,上林苑养了极多鹿,养鹿的平民靠卖鹿粪可以维持生计,而国家靠向他们收费,由武帝到元帝一共积累了七百万万钱,全部充作军费。
刘彻看到上林苑起初还有些不自在,以为要骂他奢侈,还想说现在上林苑已经开放部分做动物园挣门票钱去了。
结果看到养鹿人靠卖鹿粪挣钱,还挣到了军费?
刘彻震惊了:“七百万万钱!!!”
竟然这么多!
鹿粪这么值钱吗?!
——他被鹿粪卖出的巨额数字闪瞎了眼,根本没注意不是一两年,是许多年。
或者说刘彻看到了也当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