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亲随也觉得不可思议,态度恭谨地回话。
“锦衣卫传出来的消息是公主府的那位聂统领好像涉嫌八月十六前街的民乱,他们听到信儿就过去拿人。谁想到嫌犯不虞拒捕,两边就打斗起来。锦衣卫这边毕竟人多势众,就把聂统领当做真凶给……围剿了!”
八月十六就是天狗吃月那天出了乱子,死伤了好些个百姓。景帝一怒之下,把五城兵马司的主官都换了。
在场众人都是倒抽一口凉气。
京城这个地界还用上围剿二字,可见阵仗十分大。能出动锦衣卫的,那是把别人当成板上钉钉的凶犯了。口供物证人证什么都没有,现在人都死透了,自然是他们锦衣卫的人怎么说怎么有理。
这些番子是不是傻,也不好好想想,那可是荣寿公主府的人!
就有人立刻义愤填膺起来,“冤案,肯定是冤案。能当公主府统领的人毕竟经过内务府诸多审核,家事肯定是清白的,怎么可能涉嫌民乱?”
又事后诸葛亮的向周围人表示自己有先见之明,“从前我就是担忧过这一天,年纪轻轻就大权在握不会是好事。那周秉肯定是和人家有私怨,这才抢先来个死无对证……”
江阁老打断他的话,“是非咱们都没有弄清楚,就不要臆断。马上让顺天府尹派最好的仵作过去勘察,若人真是被冤枉致死,那咱们再理论不迟!”
现在的周秉只能算是刚刚崭露头角,还算不上大威胁,目前好像也没什么恶迹。但是以他和皇家的关系,和皇上过命的情分,文臣们不允许锦衣卫里有这么一个皇上的绝对亲信存在。
大家在朝堂上的势力最好差不多,谁也别硬压着谁。所以只要操作得当,这回的事简直是瞌睡来了偏偏有人送枕头。
江阁老又多说了一句,“让刑部也去人勘察,绝不能让人罔顾律法。”
他个人对周秉的观感还好,但是这个年轻人太能折腾了。朝里朝外不能有这样的不定数存在,所以只能怪周秉自己能干太过。再说锦衣卫即便不能有代为发声的人,也绝不能是和皇上穿一条裤子的应声筒。
江阁老看人极准,他觉得周秉看着端正稳重,但那只怕是年轻人的表皮,其实周秉真正的性情只怕是狠厉无情,骨子里还有一种不可表术的骄狂和目中无人。
这种人一旦掌握至高权势,那就是国家的绝大祸患。
亲信在一旁垂首应是,“……才听说消息时,那边已经有人报官。有人传信出来说那位聂统领死得极惨,浑身上下捆着绳子,身上不知中了多少刀。抓捕时应该相当激烈,就是周佥事也受了重伤,最后是被人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