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们只知道打口水仗,哪里管边关的战事和死伤情况。在他们眼里武将和士兵都是粗鲁的人,死了就死了呗,什么时候打仗不死人的。
“女英雄,这价格可有变动的。本将军报上去可能也做不了主。”
“朝廷不会认为我的伤药有这么大的作用,还认为王爷在中饱私囊,可是王爷是常年生活在边关的将军,自然知道这药方的好处,王爷何不自己买下来,自己王府不是有签过死契的奴才吗?买下方子挑选几个忠心帮着配药,做药就是,没人掌握一道关键点,也不怕一人泄露出去。”
晓晓的建议给了靖王新的思路,自己确实可以这么操作,也避免朝廷上的一些争端。不过自己还是得先报上去,朝廷不许后,自己再私人买下也不迟。
几人几经商讨之后,靖王答应了晓晓要求,现阶段还请晓晓先多配点伤药,自己购买成品。等到朝廷也决议以后,自己再想晓晓买方子。
这也是最好的办法,晓晓点头答应。自己还能说不答应吗?
随后的几场战事晓晓也参与了,靖王先后发出的请功折子和购买方子的折子还没有下来,晓晓也在请功的折子上,先后擒来敌军两员大将,还杀敌无数。在朝廷上引起无数争议。许多官员都不信,还有皇子认为是靖王在卖弄。不值得相信。皇帝冷眼看着吵成一团的官员们,武将们是相信靖王的话,这样的事又不是儿戏,在边关随便找一个军士就能知道的事,还有什么好卖弄的,这些人是不上战场不知道其中的凶险。
都是些鼠目寸光的家伙们,没有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他们哪有机会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皇帝年轻的时候也是马背上的皇帝,他的父皇夺得天下后,名下的皇子们个个都曾经在军队历练过,甚至有的皇兄就是跟随着战争一起长大的。这种事他相信作为边关的镇守将军,靖王是不会随便信口开河的。
最后的争论也没有什么结果,直到皇帝宣布退朝,也没有争出什么结果来。
回到勤政殿的皇帝批复了靖王给众将士请功的折子包括给晓晓请功的折子,只是药方的没有批,不是皇帝不想批,是因为朝廷里面都认为贵了,皇帝也认为贵。
战争伴随着晓晓家农忙已经开始。陈父看着家里的女儿儿媳,摇摇头一人到附近去请人帮忙割稻谷。割完稻谷就差不多的时间要收地里的红薯和土豆,陈父听小女儿讲起过,这两样东西有多高产。可那也是只听说过,自己还没有证实过,他也不敢真的相信。不过抱有很大的期许。
晓晓在家里没事就装装样子,一个人关紧房门在里面配药,可是她压根就没有配,在房间里面不是休息就是修炼。
每次出来都会带很多的伤药,再拿着准备好的草药进屋。
地里的活,都是请人干的,晓晓躲懒找借口是给周围的邻居赚点银子。有条件请人还自己干,那是傻子。
收获这些粮食后,陈家自己都是晚上自己称的,陈父和陈爷爷一看就知道今年大丰收,产量明显不对劲,暂且他们不确定的事,可不敢出风头。
晓晓没有管这些,都是爷爷和爹一起弄的,原本家人是要分开住的,可是大哥二哥姐夫他们参军以后,爷爷和爹娘就说还是住在一起的好,安全。晓晓想想也是,大哥二哥姐夫他们也不能天天回来,只能休息的时间回来,平时是要住在军营的。
第二季的稻谷要赶紧种下去,帮工们都好心的劝,说鹿城就从来没有种过。双季的稻谷。不会有产量的。可是陈家人只是笑笑,啥也不说,继续种。
鹿城里面的百姓都在说这件事,就连在军营里面都有人议论,陈家的三个儿郎都是大家调侃的对象。
天使的到来,在军营里面引起沸腾,知道是送奖励来的。
这几次都大战元氏大军都是损失惨重,两名大将被生擒。
靖王参照晓晓给的思路,主动提出送还回他们的草原,并在对着草原的城门边贴上告示,要他们派人来商谈送还的价格。
元氏为了稳定军心不得不派人前来商谈,要不他们的大将会不敢出战的,大越的那位妖女简直是元氏大军的克星,生擒俩员大将,不知道这次大越会怎么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
皇帝也知道靖王的做法,这是无奈的做法。不这样做军饷从哪里来,粮草从哪里来。
朝堂上的大臣们是分成两派,各抒己见。说靖王这样和通敌卖国有什么区别,放他们回去,还会继续带兵来攻打我们的。
户部尚书对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是嗤之以鼻,“各位是不知道国库空虚,粮草不齐是吧?还是愿意拿出自家的钱粮送往鹿城,以解燃眉之急,只要各位能帮着凑齐这次的军饷和粮草,靖王也不会这么干的。那个上战场的军士是饿的两腿打晃上战场的,都要是饿的两腿打晃,这仗怎么打,不用打都输给元氏大军了。那元氏大军就能长驱直入,都要是这样,肯定会很快直指京师。”
户部尚书中肯的话,听的皇帝很赞赏,为了凑齐军饷粮草户部尚书的头发都愁白了,皇帝也是一样的,现在这个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他们只希望以后还能生擒那些大将,所以这次皇帝给晓晓的奖励是很丰厚的。
“吴公公,想不到这次是您来的,父皇的身体还康健吗?”
靖王在军营中见到的天使没有想到是父皇身边的心腹,吴公公。从小一直跟在皇帝身边的。可是父皇一直最信任的人,对他的信任觉得超过任何人。
“老奴,拜见靖王殿下,殿下……”
“吴公公,快请起吧。”没等吴公公真拜下去,靖王就扶起了吴公公。
吴公公这人能得皇帝如此信任,此人是很有眼色和心里素质的。他对于皇子一视同仁,从不因为那个受宠,哪个不受宠来分别,只是对待嫡皇子的礼仪规矩上有区别,其余的都是一样。
每个不受宠的皇子只要因为生活问题求到他,他都会禀报给皇帝。从不怠慢。皇帝的儿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欺负的,特别是宫女和太监。这点他比谁都明白。
所以众位皇子也说不出什么吴公公的不对来。人家没有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