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板甲

炼铁炉料按一定批料从炉顶装入炉内,从风口鼓入由热风炉加热到上千度的热风,炉料中焦炭在风口前燃烧,产生高温和还原性气体,在炉内上升过程中加热缓慢下降的炉料,并还原铁矿石中的氧化物为金属铁。矿石升至一定温度后软化,熔融滴落,矿山中未被还原的物质形成熔渣,实现渣铁分离。渣铁聚集于炉缸内,发生诸多化学反应,最后调整成分和温度达到终点,定期从炉内排放炉渣和铁水。

整个炼铁过程原理清晰,比金子还要真,甄乾却一样都做不出来。

不过这难不住这个时代的工匠们,他们缺少的正是甄乾的理论知识,加上甄三的不断实验,早在狼穴时,就已经建成一座能日产万斤的小铁炉,可是因为原料和其他一些原因,却不敢大规模的炼铁,生怕被山外之人发觉。

等甄三到了五峰列岛,再次将小铁炉建好,源源不断的铁水炼制出来,利用水力锻锤打造出一块块铁板,制作出来如今铁甲军穿戴的板甲。

一件扎甲需要无数的工匠一锤一锤敲打,耗时费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件扎甲,也需要上百工时精心打磨。

可是一套板甲,利用水力锻造,几个工时便制作好了。

板甲虽然制作简单,可重量却同样不轻,对于士兵的素质要求极高,这就造成了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穿戴全身板甲。

后世影视剧中,将唐人都塑造成身强体壮魁梧之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普通百姓日常饮食很少见到荤腥油水,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营养不良,普通人能有几个是强壮之辈,尤其是五峰列岛上多是流民出生,选拔铁甲军的难度更是难之又难,造成如今铁甲军人数还不足四百。

不过好在五峰列岛推行的是精兵政策,并为盲目的扩大兵源,士兵的素质普遍要高一些,哪怕不能穿戴全身板甲,也能负重起半身板甲的重量,即便如此也非常恐怖了。

陆明四人被铁甲军吓得胆战心惊,趁火打劫的想法被一桶冰水浇灭了,灰溜溜的来到南主岛,后怕的同时心事也活络起来,依然想着能从五峰列岛获得什么好处?

南主岛码头上。

陆明四人面色凝重走下船,声色俱厉命令手下这些船员在岛上不得惹是生非,管住总自己的手脚,否则严惩不贷。

没办法!北主岛之行已经让陆明四人吓破了胆,其实根本就不用陆明四个管事提醒,那些船上的水手同样看见了铁甲军,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胆子小点的都吓尿了,如果不是陆明几个管事还算镇定,早就驾船远遁了。

特么的岛上还藏着铁甲军,这让别人怎么活啊!

一直到南主岛,陆明四人才终于放下心来,五峰列岛没有打劫船队的心事,不然也不会轻易的让船队离开了。

不过这几人还是没有眼色,要是当时有一名武将在场看见铁甲军的话,一定会惊呼起来,用重金向甄乾购买一套这样的铁甲。

在古代铁甲属于禁品,民间不得造甲,普通人家哪怕藏有一套铁甲都是谋逆大罪,所以陆明等人虽然看出是铁甲,却并不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铁甲,或者说这样的铁甲到底怎么样。

铁甲类型有很多,从外型上分半身甲和全身甲,如果从重量来说,又分为轻甲和重甲,甚至还有根据不同兵种分为步兵甲和骑兵甲。说到底一套铁甲的好坏,和制作价格、材料、防御力,还有轻便性有关,而甄乾的铁甲军穿戴的铁甲属于重甲,完全可以碾压这个时代的任何盔甲。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陆明等人看见的铁甲并非是唐十三铠之一,而是后世西方人使用的板甲。

中国古代铠甲大多数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扎甲演变过来,扎甲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