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生脸刷的红了,说:“没呢,没有相中的,我这性格一般人不合适。不着急。”这是个理智到了极端的人,他说话慢是因为考虑的东西多,人就显得闷。
小伟问:“去奉天家里没问题吧?”
李更生摇了摇头,说:“我都和家里说过了。家里我弟接的我爸班,对像也有了,我正好给他腾地方。”
小伟问:“你弟干什么的?”
李更生说:“重型机器厂,就工人呗,我爸在那折腾了一辈子就是个工段长,能让我弟接班都挺了不起了,现在都不兴接班了。”
辽东是中国工业最集中也最发达的地区,各种大型工矿企业机器制造遍布全省,在88年以前,所有大型企业都有接班制度,一个老工人退休,可以由家里的儿女接班,一比一名额。
88年以后接班制度就取消了,全面施行技工学校制度,厂矿子弟可以优先招收,到92年,技工学校也逐渐取消了。
厂矿技工学校是七十年代末开始兴建的,那会儿是为了解决知青返城和待业青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记忆里那会儿只要把政治背好就能考上了,六七十分的录取分数线。后来就越来越严,也只招本厂子弟了。
那会儿还有一种学校叫职业高中,录取条件低的让人不敢相信,也是主要针对子弟的,不过不包分配,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念这个有什么用。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一样都不收学杂费,不同之处就是技校包分配,是全民,职高不分配,但有机会进入大集体企业。
小伟问:“你怎么不接让你弟接班呢?”那会儿因为接班家里吵成一团兄弟姐妹打起来的可不在少数,必竟只有一次机会一个名额。一般约定俗成的就是大儿子,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
李更生说:“我是哥,哪能和弟弟争。再说我性格也不适合进厂。”
小伟问:“你工资往家里交不?”那时候没结婚的年轻人上班工资一般都得交父母管理的。
李更生说:“我爸不用我交,说班给我弟了,家里不要我钱,叫我自己攒着。等将来结婚也别指着家里出多少钱,全看我自己的。他们老两口将来也是和我弟过不用我管。”
谢小龙问:“那边人招好了没?”
小伟说:“招了,随时可以过来,就是得现教,都没干过。”
谢小龙说:“那没事,这边新工人现在也差不多了,到时候抽点人过去带班就行。”
小伟说:“今年龙城这边不动,明年夏天把这片全拆了重建,先将就着吧。”
小兵终于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带着同学跑了过来:“二哥,你啥前回来的?”
小伟在小兵头上搓了搓说:“我进来半天了你才看着啊?”
小兵有点不好意思,说:“你咋不开那紫色的车了呢?这个没那个好看,太大了。”他同学都好奇的站在边上看着汽车发呆,男人喜欢车和年纪没啥关系,是天生的。
吃了饭,小伟和谢小龙小伟爸到楼上办公室去说事,小伟妈拉着小红把小伟屋里的床单被罩换成新的,虽然一直天天打扫必竟太长时间没用过了。
了解了一下情况,又和尚姐说了会儿话,把明年翻建的事和尚姐说了一下,让她心里有个准备,然后小伟到学校这边转了一圈。
现在宿舍差不多住满了,两层楼,四楼一大半是实习生,三楼和四楼一小半是新生,老师已经全住到了二楼。
刘尚月现在就是培训学校的校长了,工资也涨了,实际发到手里有差不多一千多块。
于秋出差去大联了,单红梅安丽华和左红在带徒弟,她们三个都要去奉天,这边就招了几个新人进来顶她们的位置,还是劳动局那边过来的,五个女的两个男的。
这边的工资也调了,劳动局规定的工资不能动,学校这边给了点补贴,拿到手有五百多块钱,到是比局里的正式编制还高一块出去。
和几个新员工认识了一下,看了一下四个丫头的工作笔记,小伟跑到李更生这边对账。
李更生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变得更严肃了,或者说古板,岁数不大穿着半袖白衬衫,西裤皮鞋,衬衫扎到裤腰里,腰带上别着bb机,头发标准的三七分,还戴了副无框眼镜,浑身上下打理的板板正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