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去冰城

春风二十年 宁溪南 2756 字 10个月前

从64年到80年,跨越十六年,国家在13个省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解放军官兵和几千万的民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然后,这次被后世讥讽为羊拉屎的瓜蔓式建设,百分之九十的项目远离城市,这一个那一个,根有不能有效的组织起来,甚至有许多地区信息闭塞,一下雪就与世隔绝了,只好把医院学校商店都建进去,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国。

到84年,发现实在不行,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移并转,开始划重点,主要发展几个地方,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巴渝。

这近一千家企业大部分都死掉了,有一些被合并裁撤,目前还存世发展的不错的到现在还有二十六家,有十一家在巴渝。巴渝到处都有“东北村”,说东北话吃东北饭,但不是东北人。

湖北则是硬生生砸出一个城市,十堰,贵州是安顺。

而这次大迁移最大的财富就是在中西部留下了一个初步的铁路线网。在90年以前,中国的铁路网图就像一根鱼骨头,东北建的密密麻麻,中西部什么都没有。

这里唯一的付出者只有东北,钱拿走了,厂迁走了,人移走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终于被抽得血尽骨枯,从亚洲最富裕地区变成了落后地区。

闯关东成为印迹,成为那一百年时间的符号。1903-2003。历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是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量工厂设备到中西部,造成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迟滞和倒退。呵呵。

咱都不说出血最多的辽东,单一个冰城,迁走并存活至今的厂就有西铝厂,兰州焊条,长城仪表。等。辽东有三百八十多个项目。

有好多厂本来发展效益都好好的,拆走,结果到了那边好不容易立起来,一直到倒闭也没能再正式生产,大量的设备被闲置废弃,大量的工人迁到外地就失去了工作,而且想回都回不来。

还有许多当时来讲的尖高端工业,从此再无声息。

当时流行一句话:我为祖国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

礼拜三。

小伟小红夏茂盛耿惠陈辉陈晓,小伟妈王婶,夏妈妈,十二个人抱着两个娃来到桃仙机场。

机票是王叔用单位名义订的,小伟拿着省城建局的介绍信,拿着九个人的身份证,交钱取票。92年这会儿虽然还需要介绍信,但管理的不严了,只要有就行了,不会去查真实性或者身份。到了98年,介绍信也不用了,有身份证就行,不过那时候机票也涨到了几百块。

92年坐飞机和坐火车也差不多,没有后世那种恨不得扒光检查的安检,打火机和火柴这些还能带上去,大飞机有餐桌,飞机上还免费供应茅台酒,赠送工艺品什么的。吃的喝的用的包括服务态度比现在都要好的多。

在七十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飞机上甚至还可以抽烟。

那会儿国内航空不存在什么经济舱头等舱,都一样。后来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坐飞机的多了,飞机航线航班也多了,才开始出现头等舱。不过现在又开始闹着取消头等舱了,也不知道到底要闹哪样。

机场里的商店和餐厅让小伟妈和王婶,夏妈妈三个人闻价疯狂,扯着儿女们就走,一边走一边摇头:“疯了,疯了,简直疯了。”

本来打算吃点洋快餐的小红和陈晓只好放弃,可怜巴巴的上了飞机。

不过这会儿飞机餐还是不错的,能吃饱也基本上能吃好,有口味可选,还管够。

一个多小时,飞机在阎家岗机场降落。可能是因为降落导致难受,夏根生同志的哭声响彻飞机,两个空姐过来帮着照顾,揉耳朵捏鼻子,周到细致。而小小辉同志刚一声没有,就是脸抽抽了几下,就开始左顾右盼。

92年这会儿冰城还很小,市区还没过江北,南面到东北林业大学那位置,北面和现在没什么太大区别,火车站一过就出城了。东面范围和现在相比也没什么大变化,就是现在人和房子多了,那会儿还比较空一些。从天空往下看,那会儿的冰城市区有点像一个倾斜的等边三角形。

整个市区被铁路分成三大块,道里,道外,南岗和香坊。最出名的是太阳岛公园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实冰城的教堂很多,大的也有好几个,只是索菲亚名气最大。

要等到96年,松花江地区划归冰城以后,冰城一跃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管城市。

冰城是一座异域之城,形成在近代,1897年中东铁路开建,这里开始出现城市雏形,到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催生了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冰城四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