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看过去,问:“有人怎么了?不正常吗?”
金姐说:“这个点儿干部早就下班了,这些都是加班拿加班工资的。”
小伟想了想说:“过去看看。”拉了陈辉一把,向办公区走过去。
六楼因为卖的东西贵,商场只占了一半多,剩下是办公区。
也没有隔门,就是在墙上钉了块牌子,上面写着顾客止步,这就没人往里走了,这个时代的人讲规矩。
甚至这个年代的商场里是不设公共卫生间的,而且公共卫生间特别难找,经常有人弊的受不了就在马路上解决掉。
后来自由经济越来越多,这个现像才好起来,国营单位也跟着开放了卫生间。不是没有,是不给你用。
几个男的都跟了过来,只有张福跟着小红陈晓李娜还在逛,金姐带着小伟他们来到办公区。
从窗户看了一眼,屋里坐了六七个人,有男有女,坐着说话,面前摆着茶缸。
小伟伸手拉开房间门,一股烟气扑面而出。
小伟躲了一下,用手扇了扇:“我靠,这得抽了多少烟哪。”
屋里一个面对门口的中年男人看过来:“干什么的?”
小伟指指窗户:“赶紧开开放放,你们这是抽了多少啊?屋里还有女的呢。”
那男的扭头看看身边那个女的,指了指她的手:“她比我还能抽呢。”
一楼是综合大厅,自行车摩托车电视录音机磁带建材灯具工具五金小百货之类的,各摊不直接收钱,每层楼有两个收款处,柜台开票过来交款,再拿单子提货。
二楼三楼是百货鞋帽区,四楼五楼是各类服装,皮草在五楼,这一层都是高档商品,就是卖的贵的。
六楼是进口商品,德国大利来,日本老人头,香港小利来,金利来,鳄鱼,什么韩国货英美法意的货。
供销社的采购系统比商业系统要自由灵活的多,不受国家调控限制,所以货物品种,由其是进口种类比联营那边要全要多。服装也基本是胡建粤东那边过来的。不过这个时候商场里和集贸市场上差不多,卖的大多也是三无产品,但质量都能保证。
这时候的三无产品概念上就和后世完全不同,放到后世全得叫良心商品。
在二三楼转了一圈,大伙上到四楼。贸易城里有电梯和滚梯,这在国内来讲算是相当先进的。
小红说:“现在商场装修怎么就知道用镜子啊,晃的我眼睛疼。以后咱们弄别弄镜子。”
90年代初不只是商场,所有大型公共场所装修都喜欢用镜子,各种镜片玻璃欧式吊灯,都是和香港那边学过来的,弄的屋里像迷宫一样,镜片反射的灯光把屋里晃的乱七八糟的。
不过确实是时尚了,比老百货那种白灰墙水泥地白炽灯泡日光管是高大上多了。
五楼人不多,和楼下一比显得清爽多了,主要是东西贵,来买的也是攒足了钱冲过来拿了就走,在这里闲逛的人很少,关键是一堆售货员那眼神你也受不了。
五六楼的售货员和楼下穿着都不一样,白衬衫红马夹,西裤,高跟鞋。也有穿裙子的,马夹里面一袭连衣长裙,都不是便宜货。胸口带着身份卡,上面有照片名字编号这些,方便顾客投诉用的。
这里有化妆品柜台,售货员把商品码在柜台上方便顾客选看,都有试用装,弄的那一片儿香气扑鼻的。化妆品国产进口都有,这会儿的化妆品还没后世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花花样儿,国产和进口差异不大,价格上便宜一些。沪海货也是高档货。
主要是外国人这会儿还没摸透咱们国人的思维和习惯,这个时候还是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后来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马上就不同了,量越来越少,价越来越贵,产品也云里雾里的弄不明白了。
原来中国人要的并不是品质效果和健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牌子。当然这也少不了第一代富人们的得瑟和宣传,咱们的传统向来是有样学样的,再加上整体的媚外思想一加成,就成了现在这样了。
雪花膏,面友,美加净,郁美净,万紫千红,大宝,丹姿,好迪,各种抹脸的擦手的擦嘴的洗发水洗发膏护发素,当然少不了冬天之宝,蛤喇油。这东西冬天用了不皴手,随便沾水。那会就已经流行打腮红了,也就是胭脂。
像发胶,嗜喱膏嗜喱水发油发腊这些都是平民百姓家里的必备之物。那会儿家庭必备还有鞋油鞋油刷,皮具保养液或者膏,喷剂,小鹿皮,吹风筒以及卷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