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吞下战果,是一件非常需要政治智慧的事。
自大礼王朝衰落以来,一直有一个传统。
但凡实力大国,在诸国冲突中总要多方斡旋和折冲,使战事结局最终能为各大国所接受。
就比如这次瓜分晋国,没有各方实力大国的协商密谋,一国要将之吞并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连彻国,都不太可能。
在此会盟之际,需要考虑的更加的多。
晋国背弃诸国而设下计谋,私自吞下了王畿之地,结局便是被千夫所指,被诸国共乏。
苍国正是明确了诸国之利害,才促成了合盟攻晋。
伐晋之大战,除了吴国在战端刚开始的时候退出,其余的参战诸国都是出了大力的,就连曹、兰这两个国家,都有将近一半的兵力损失,到了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苍国如果吃相太难看,肯定会引起诸国共愤。
在苍国考虑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还要考虑的就是云国。
尽管民间有传闻,说是云国发兵伐晋,是因为愚忠天子,也为自己的扩张正名,或者是因为想成为苍国的血盟这个说法,杨沐一直都是嗤之以鼻的。
作为一个当了七八年皇帝的人来说,对那种戏文里追崇的大义之说,向来是从心底里藐视的,邦国利害岂能决以如此荒唐的说法?
云国把大军交给苍国统领,这不仅仅是断定伐晋之战能成气候,而且还断定了伐晋之战,无法灭了晋国的道理。
若不然的话,云国岂不是助涨了苍国?
终究,云国若是想要发展壮大,在地理上距离苍国不是十分的遥远,晋国覆灭的话,对于云国这个尚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云国出兵便是断定了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