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卫忠全为例,在大苍王朝建立之后,就被授予了封号国公——镇国公,并且赐予了柱国身份,剑屐入殿、入庭不趋、赞拜不名三大殊荣。
其余的六大军团的大元帅,也都获得了封号国公的爵位。
在如今的朝堂里,武将出身的勋爵竟然达到了九成!
这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比例,军方的势力过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开国皇帝做兔死狗烹的事,这个原因之一。
按照这种传袭办法,杨沐倒是能镇住这些军方的勋爵,但是他的后代呢?
长久下去,不会出问题吗?
国虽大,好战必亡,别的不多说,皇帝对国家的掌控是有限的,底下的官员和将领要是因为想赚取一些功劳,捏造一些叛乱,然后带兵平息之类的,也是有可能的。
历史上,杀良冒功的例子可不少。
再说了,以苍国目前体量和经济能力,尚且能够负担这些勋爵的俸禄和恩赐,但是以后呢?
明朝的例子在前,一个国家要拿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去养一群勋爵贵族。
所以,在杨沐看来,要动功勋爵,首先就得在世袭方式上做手脚。
这一点,也与范宏济和王膺的临终谏书上,不谋而合。
但是,其中的牵扯的利益太大,杨沐没有声张,经过了半年的酝酿,此时才安排布置好。
第一件事,他就是召集了六大军团的大元帅和副帅人等,回京述职。
军队不同于民间的治理,若是高层达成了共识,再往下一层层妥协,这样能够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大苍王朝建立之后,便不再采用以前的纪年法,而是直接以年份做代替。
今年,就是大苍历二年。
杨沐依然还是一个生精猛虎的年轻人,后妃中修炼有素女功的女子,也没见多少老态。
二十年过去了,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再到一个统一而庞大的大苍王朝,若非大部分人都亲自经历,任谁也不敢相信。
天下初定,百姓们安居乐业,大苍王朝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好感,也获得了一致爱戴。
只不过,朝廷的十二部中间,有一批官员由于年纪老迈,亲眼见到了大苍王朝的建立之后,逐渐升起了一股隐退之心,有一大批的官员在这两年来病逝或者辞官,朝廷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偿和认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了。
这其中,就有兵部尚书葛烈,外交部尚书严正,商务部尚书秦长风……等等,至于礼部尚书王膺,本是朝廷的一个另类,本来在十年前就该致仕的,但是考虑到其是旧贵族的代表,所以朝廷一直允许他在家修养,仍然挂着职,这么些年来虽然偶尔拄着拐杖参加一些重大庆典,但是也如同摆设一般,所有的权力和事务,都交由了几个侍郎在处理。
就在半年前,早已经浑浑噩噩多时的王膺,便在家中溘然长逝了。
杨沐特地下了圣旨,追封其为公爵。
至此,当初杨沐巩固皇权,赢得宫变之后,两位顺势元老范宏济和王膺,都已经逝世。
苍国立国之初的旧贵族中,在朝中所占的高官比例,进一步下降,也就还有一个陈家的陈佑还担任着工部尚书,算是旧贵族中的代表人物。
不过,让杨沐颇为唏嘘的是,王膺在临死之前,也如同当初的范宏济一样,留下了一封谏书,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建议改革功勋爵制度的。
这在杨沐看来,就觉得十分的感慨。
想当初,旧贵族是功勋爵制度最大的反对者,如今却是为了功勋爵的完善,操碎了心。
并非是功勋爵有利于这些大家族,而是这个时候,旧贵族与大苍王朝的命脉,都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当这些功勋元老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对国家和天下的情怀,最为真挚纯朴。
本来,早在几年前杨沐就曾经思索过功勋爵的问题,那个时候范宏济的一封谏书虽然造成了很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当时正值战事激烈的时候,杨沐也不能在敏感的时候,触碰功勋爵这么一个敏感的东西,未免动摇军心,所以他并没有在朝堂上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