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牵引火炮方面,陆军部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155亳米重炮团,不属于其他部队,而是视战场情况编入需要的部队作战。
重炮团分为2个机动营和一个普通营、一个机动重炮连。每个机动营配备12门155毫米火炮;下设3个连,每个连装配4门,每门火炮由一辆汽车牵引,而每门火炮配备士兵60人,由两名穿越战士指挥,同时还兼任司机;另外每门火炮还是要配4匹马,主要负责运送炮弹、配件等物资;连部、营还专配一辆运输车;团部配备2辆运输车,共计需要34辆汽车。另外每个机动营还专门配备一个工程连,主要是负责战场的临时道路、桥梁修建,毕竟机动营对道路的要求要高一些;而普通营配备16门155毫米火炮,设4个连,每个连装配4门,每门火炮配备12匹马。
机动营主要是在战场上机动布置,而普通营则只能依托铁路进行布置,但俱体的使用还是要看战场的实际需要和情况。
而机动重炮连只装备了4门火炮,但却是200毫米级别的大口径火炮,并且不是用汽车牵引,而是直接安装在汽车上,当自行火炮用。
原来陆军成立重炮团时,并没有考虑200毫米级别的火炮,但在查询了穿越的车辆,发现居然还有几辆50吨级的载重卡车,这些车辆用来当牵引车确实是有些浪废吨位了,而且计划中的车辆数额也没有用完,因此陆军部进行协商之后决定充份利用这些车辆,改造出4门自行火炮,安装200毫米火炮。另外还配备2辆运输车,这样刚好是使用了40辆汽车。
虽然装甲列车装配了240毫米的火炮,但必须要依托铁路沿线布置,只有在铁路沿纵30公里以内才有用,一但战场偏离出这个范围,装甲列车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这4门200毫米的自行火炮则可以不受铁路的限制,理论上说可以布置在任何战场,尽管200毫米火炮的威力要远小于装甲列车的240毫米火炮,但在陆地战场,这个级别的火炮是相当可观的,远胜过155毫米火炮,更何况还能够机动布置。因此机动重炮连的成立,可以弥补装甲列车的不足,将人民军陆军的攻坚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而军委和行政院对陆军的设计计划都是一路绿灯,完全畅通无阻,陆军部自然十分高兴,立刻组织人员,着手开始建造、改装。
其实一艘12000吨级的战列舰在这个时候的价格在100-110英磅之间,但这一次华东政府对交舰的日期规定得十分严格,而这样一艘战列舰的建造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不算试航),现在实际己不足两年,再算上前期的谈判、准备,留给德国的建造时间大约只有1年8个月左右,需要加班赶建,这样价格自然要高一些,另外此前德国为华东政府建造的几艘军舰都是给的比较优惠价格,因此这一次的开价不能再低了,而现在华东政府又急需要军舰,也没有在价格上过于纠结。
这型战列舰仍然是延续海军的一型两舰思路,采用正在德国建造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的舰型,尺寸基本相当,只是宽度增加了大约1米,毕竟战列舰对稳定性的要求更高,预计排水量为12000-12500吨,吨位的增加主要是在装甲上,水线带主装甲长110米,高24米,厚度为120-240毫米,副装甲带长95米,高16米,厚度为100-180毫米,司令部、主炮正面装甲为280毫米;并呈15度内倾,侧面厚180毫米,穹甲长80米,低部伸入水下约2米,厚120毫米,顶部厚50毫米;动力为20000马力,采用两台蒸汽机,双轴双舵推进,航速为19-20节,并且安装综合火控系统。
舰载武器除了将主炮换成了4座双联装280毫米40倍径火炮,沿中轴线分列舰首舰尾,以背负式结构布置,其他基本也完全一样。本来海军部考虑主炮使用这个时代最通用的305毫米(12英寸)囗径火炮,但担心12000吨的军舰负担不了8门305毫米囗径火炮的射击反刀,毕竟在旧时空里,第一次提出全重火力概念的无畏舰是18000吨级,安装了10门305毫米囗径火炮,而且只能同时使用8门,因此要安装8门305毫米囗径火炮,估计至少要15000吨级的舰体才行。
正好德国海军在穿越者的建议下,建造的战列舰火力全部升级到305毫米囗径,但以前为战列舰配套生产的一批280毫米火炮则全部没用了,只能改成岸防炮。其实这批280毫米火炮也相当不错,虽然威力比305毫米火炮要逊色一些,但射速却几乎是305毫米火炮的两倍,而且华东政府建造的这型战列舰装备了8门主炮,而这个时代的战列舰通常只装备4门主炮,因此就单舰的火力来说是完全够用了,于是穿越者才决定接手这一批火炮,安装在自己的战列舰上。
而德国自然是高兴,因为在山东还要再建造1艘,2艘军舰共计有16门,再加上备用更换的,总共需要24门,不仅可以将德国现有的这批火炮全部用掉,还要再生产一批,这样连生产线都还可以再接着使用。
这艘军舰仍然是在基尔造船厂里建造,虽然一开始华东政府倾向于在更善长建造战列舰的伏尔铿造船厂里建造,但考虑到这型战列舰和正在基尔造船厂里建造的大型装甲巡洋舰是同型舰,基尔造船厂显然是更有经验一些,由其是这艘战列舰对工期要求严格。
而且穿越者也知道,在德英展开造舰竞赛后,基尔造船厂也开始建造战列舰,这也说明基尔造船厂的技术底子还是有的,德国政府也承诺,会从伏尔铿造船厂抽调一批工程师到基尔造船厂,确保这艘战列舰能够顺利的建成。
于是双方很快就谈好了各项条件,并且签定了造舰合同,德国承诺在9月份之前,开始动工建造,而在山东建造的,将在10月份到位人员和材料开工,华东政府对在山东建造的战列舰工期到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毕竟是在自己的家里建造,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真正开战了,就算德国要将工人都撤走,华东政府也可以将工人都扣下来,等军舰造完了再放人。
海军一面在抓紧安排装备的建适,一面也没有放松训练这时从德国回来的两艘防护巡洋舰都己经进坞修理,而在山东建造的两艘同型舰也都己经完成了舾装,可以进行海试,因此接舰的官兵休完假之后,都暂时转到新舰去参加试航训练,这样让有经验的士兵参与海试,当然更有保障,同时士兵们也不至于闲着无事,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教给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