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仅仅只是这些,法国到还能够忍受,但让法国最不能接受的是俄国的注意力一直漂忽不定,东西摇摆,特别是俄国国内有不少人认为有法国在西边牵制德国,俄国正时可以向东扩张,而法国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促成了法俄同盟,就是为了找个同伴来共同对付德国,而俄国却似乎让法国来掩护自己向东扩张,法国自然是感觉到了俄国的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自然希望再找一个至少靠谱一点的盟友来对付德国。
英国当然是一个比俄国更可靠的国家,因此近几年来法国也有意的改善和英国的关系,如互相承认对方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且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不过两国毕竟是互相敌对了数百年,就算是关系有所改善,但离同盟还差得远,而且需要寻找两国合作的契机。而联合调停远东的战争,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外俄国虽然是一个不靠谱的盟友,但再不靠谱的盟友也比没有盟友好,更不能把俄国推向德国的一方,因此和俄国的同盟关系还是要尽力的维持的。而且现在俄国己经在远东遭到沉重的打击,因此正是借这个机会把俄国的注意力从远东重新拉回到欧洲来的时候。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英、法、俄三国同盟对付俄国的局面,还是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国,尽管现在德国有奥匈帝国这个铁杆盟友,还有意大利这个摇摆不定的伙伴,但无论是从综合实力,地缘优势,地理环境,英、法、俄三国当然都要强大得多。
于是英法两国进行了紧急的协商,而且只用了两天时间,两国就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以联合调停的名议进行这场战争,不仅要迫使华东政府不要介入这场战争,而且还要尽力促进日俄以现在的局面停战。同时还制定出了先后计划,首先是两国一起向华东政府施压,迫使华东政府承诺不会介入这场战争,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介入战争,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调停工作——由法国去做俄国的工作,英国劝导日本,就这样停战争取足够时间,只要是日俄停战了,华东政府自然就没有理由再介入这场战争了。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远东形成日、俄、华东政府三足鼎立,互相牵制的局面,英国可以确保自已在远东的利益,同时将俄国重新拉回到欧洲,并促成英法俄三国同盟。
虽然这个计划十分宏大,但英法两国还是有充份的信心,毕竟两国都是现在世界的一流强国,因此两国联手干不了的事情还真就不多。
日本首先通过领事馆,向华东政府提出了抗议,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松井庆四郎被李三杰毫不客气的硬怼了回去,碰了一鼻子灰。而日本又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命令华东政府撤出锦州,或者是派出军队进驻锦州,控制人民军的行动。
日本的要求到是在清廷引起了一些波动,原来人民军进驻锦州之后,在舆论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动静,虽然锦州远离东北的战场,但毕竟是一个积极的行动,比起清廷连在辽西驻防都缩手缩脚,确实是要好得多。但对清廷来说,当然又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情。
而日本向清廷提出要求之后,到是得到一些人,主要是青年满族权贵的响应,纷纷要求朝廷出兵进驻锦州,慈禧招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李鸿章一力主张朝廷在这个时候决不轻举妄动,因为无论是俄国、日本、还是海外华人,都不是清廷惹得起的,因此清廷最好是恪守中立,其他人怎么闹腾,都不要去管,更不能参与进去,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李鸿章的主张得到了张之洞、赵舒翘的支持,而庆亲王则仍旧是不置可否,但荣庆、铁良却主张可以借这个机会进驻锦州,扩大朝廷在辽西的影响力,并且不惜和李鸿章等人争执起来,而且将矛头对准李鸿章,把甲午战争的旧帐又翻起来,指责李鸿章是汉奸。只气得李鸿章当场就要辞官,而慈禧也觉得荣庆、铁良有些过份了,因此厉声申斥了两人几句,但最终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主张,十分委婉的回绝了日本。
不过荣庆、铁良等人却不甘心,于是指示手下的官员攻击李鸿章,本来这时李鸿章就己年过80,身体也不怎么好,被这一气又生病卧床不起。
但日本的打算却没有实现,除了准备同时和华东政府、俄国开战之外,就只能指望英国这个盟友了。因此日本立刻向英国提出,要求英国按照【英日同盟】的要求:当同盟的一方同时和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同盟的另一方应该出兵参战。
而英国回复日本,现在华东政府只是进驻到锦州,离战场还有一段时间的距离,而且华东政府还没有进攻日军,从目前来看,也还没有进攻日本的意图,因此还没有达到【英日同盟】的要求,在这个时候,英国还没有出兵参战的义务,不过英国会通过外交努力,尽力从中进行周旋,让华东政府不介入战争,当然英国也重申,如果人民军进攻日军,英国是会按照条约的规定出兵的。
其实华东政府以非日本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东北这局大棋中,是符合英国的利益,因为三足鼎立的局面,要比两强对立更为复杂,而越是复杂的局面,英国就越是能够在其中合纵连横,拉压打遏。但却并不希望华东政府正式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