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此时明末世道人命如草芥一般不值钱,更别说是这些被逼做土匪的贫苦人了,在正常土匪头子眼里,手下人的死活根本无关紧要。
反正死了一批,他很快就能再拉出一批,这世道三条腿的蛤蟆不好做,两条腿饿的活不下去的人到处都是。
即便是此时大明朝廷官兵之中,也很不重视对战场上伤者的救治,一支万人大军之中,能配备一两名医官也就算是不错了。
军官们倒是好点,一旦受伤的话,还有随军的大夫给他们救治,而普通的士卒,在这个时代,一旦在战场上受伤的话,基本上都要靠自己硬挺。
即便是有随军医官,可是伤兵太多的话,根本就救治不过来,身体强壮一些的士兵也许能挺得过来。
但是许多士兵仅仅只是受点轻伤,最后便因为缺医少药,最后感染伤口而死去,所以这时代的士兵在战场上一旦受伤的话,能不能活下去就看运气了。
只要李子霄在后世一些影视作品上,经常看到不少人随便拿着刀子要是取箭头,简直就是开玩笑,现实中你敢这么做试试,保准你伤口感染一命呜呼。
李子霄明显在这方面于其他人不同,从李郎中跟了李子霄之后,便发现李子霄对这些伤兵极为重视,不但给予细心的照料,而且还尽其所能的给他们医治。
李子霄这种做法就连李郎中也很是感动,这种做法无疑也收买了不少的人心。
特别是那些伤员们,一个个感激的是一塌糊涂,发誓这辈子将把自己的命卖给了李子霄,李子霄对于伤兵的不抛弃,无形之中也大大的激励了其他人的士气。
所以李郎中在李子霄手下这段时间里,日子过得也非常充实,他年纪渐渐大了,也没精力到处行医救人了,加上李子霄救过他的命,索性他就心甘情愿的留下了。
之前李郎中手头的药物也紧缺的要死,而医治伤员也少不了一些草药,可是这年头要购买药材价格可不菲。
李子霄最后还是不惜拿出近千两银子,高价从几名药材商人那里购买了一大批中药材,例如三七等消炎止血的草药更是采购的极多。
这些草药在战时用到的最多,李郎中再利用这些草药,立即自家秘方配置出一些伤药,一边用于军中伤者的医治,一些就储备起来,留到以后备用。
这方面的事情李子霄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但是在对伤口的处理方面,李子霄还是很有一点自己的见解的。
虽然李子霄后世不是什么学医出身,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后世他偶尔也会得一点小病小伤。
这医院诊所他也去过不少次,也没少见过听过一般性外伤的处理方式,在消毒的事情上,他还是有着相当的发言权的。
没事的时候,李子霄就会找李郎中交流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对用于伤员伤口处理的各种物品的消毒上,他对李郎中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比如说凡是包扎伤口所用的布条,都必须要经过上笼蒸煮,然后烈日暴晒才能用于伤口包扎,清洗伤口必须要用放凉的开水。
所有处理伤兵伤口的器械,也都必须高温蒸煮之后,放在已经经过消毒的盒子中保存使用,还有一些比方说是止血钳之类的工具等等。
李子霄所说的这些东西,让李郎中很是诧异,虽然他在行医之中,也已经知道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会引起创口溃脓。
只有尽可能用干净的东西,会减少伤口溃烂的可能性,但是具体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却无法说清楚。
出于对医学的执着,李郎中经常去找李子霄询问这方面的道理,李子霄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因为细菌嘛!
可是在这个没有显微镜的时代,你跟别人说细菌,估计没几个人相信,索性李子霄就尝试着给李郎中通俗易懂的讲一讲,必将他往微生物这方面引,至于最后他能明白理解多少,李子霄也懒得去管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天气已经转暖,隆冬已过,春天降临了。
而此时,李子霄的白蛇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些加入他们山寨的新兵们,在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早已融入山寨,和那些老兵差不多,唯一就是还没见血。
不过,春天到了,李子霄却一点没有高兴的意思,反而一连好几天都眉头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