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和首辅史可法商议之后,便给了郑森一个巡查使的临时官职,命出城收拢郑家溃兵。
郑森带着两个随从到了外城,从麒麟门出城,找到了这里。
现在郑森有了官方的身份,本身又是郑芝龙的儿子,廖敬和郭廷面面相觑之后,也只能肃然听命,把指挥权交到郑森手里。
郑森取得这一万多溃兵的指挥权之后,以廖敬和郭廷为左右两营统领,重新把这一万多溃兵编制为三个营,自己亲自带领中营,以陈辉周瑞为副将辅助自己。
同时郑森命人沿江去给郑鸿逵送信,让其带领船队速速回师南京。
编组好军队之后,郑森立刻带领军队向清兵发起了反击,在江边与绿营兵连场大战,最后不敌,只能驻扎在观音门外靠着城墙上的支援立下脚来。
听闻朝廷竟然委任郑森统领郑家军队,而且郑森正带领溃兵和清军激战,已经快要逃到镇江的郑鸿逵大惊,生怕郑森有失,连忙率领船队回师,在长江上与绿营水军发生连续的激战,双方互有胜负。
驻扎在观音门外的郑森部犹如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南京城外,让清军无比的难受。
三万余清军分布在南京城西北面的江边,距离南京城墙如此之近,可面对南京坚城却无可奈何。
想象中的势如破竹明军纷纷归降没有出现,兵不血刃进入南京更是笑话,因为现在南京城内的皇帝是崇祯,并非福王。
虽然随着清军渡江,使得南京城内人心浮动,可像另一个时空大规模投降的现象却并未出现。
事实上,现在连郑森这一万多溃军博洛就很难吃下。派兵攻打时,进攻的军队屡屡受到城上火炮火铳的攻击,有着城头的保护,想击败郑森这支军队很难。
一开始雄心万丈的挥师过江,并成功击溃了郑家水师,然而现在博洛感觉坐了蜡。
南京城墙坚固无比,城外还有郑家军队牵制,凭借他这三万来人,想打下南京这座雄城简直痴心妄想。
长江是天堑,有多少朝代靠它得以苟延残喘。
可再是天堑也得靠人来守,只要敌方同样拥有船只水军,辽阔的长江随处都可渡过。
郑鸿逵所带的水军战力虽然不差,人数也足够多,可毕竟是客军,仓促被征调而来的时间太短,还未构筑好坚固的防线,他的军队大都在江岸随处宿营,根本没有构筑坚固的营盘。
而清军的胆子也很大,竟然敢趁夜越过长江发起强攻。一旦明军准备的比较充分,筑有坚固的营盘防守的话,再派出战船封锁住江道的话,博洛派出的绿营兵轻者无功而返,重者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因为绿营兵并未被博洛看作自己人,就是全部折损了也不心疼,于是便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而且成功了。
绿营兵成功击溃了郑家水军,郑鸿逵带着船队顺江而下,向着镇江方向逃去。
博洛得报大喜,带领五千八旗兵也乘船越过了长江,驻扎在南京城西北侧,距离南京外城观音门只有数里之遥。
南京城北,无数的溃兵在田野中行走,正是被击溃的郑家士兵。
他们驻扎的江边营地距离南京城不到十里的距离,很多溃兵本能的想逃入城中,却发现南京城门紧逼,根本不允许他们进城,只能无奈的绕城而走,向东面败退。
好在绿营兵也并未派兵追杀,这让很多溃兵送了一口气。
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众溃兵茫然无措。
大军的统帅郑鸿逵乘船顺江逃走,他们这些人就失去了指挥,各营将领聚集一起商讨着下一步的动向,却都拿不出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不咱们还是回福建去吧。”游击将军郭廷提议道。
“不行,那样的话会受到朝廷严惩的。”另一个叫廖敬的游击反对道。
逃出来收拢在一起的军队有一万多人,郭廷和廖敬的军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