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陈越正当壮年,平日的伙食极好,身体素质远胜于普通士兵,每日行走五十里的路程对他来说压力不大,顶多是脚累了一些罢了。不过这种效果很是明显,每当看到飘扬的将旗,以及将旗下陈越那坚毅的面容,士兵们都莫名的心安了起来,想想王爷和自己一起走路,便又充满了力气。
军队中自然有马匹的,除了主力骑兵在余枫的带领下随同李奕行军以外,这两万人中也有百十个骑兵,不过这些骑兵都是作为哨探使用,负责查探周围的清军的动静,所以哪怕是陈越也不愿占用宝贵的马匹代步。
沿海地区除了灶户外,还有一些堡垒,都是原来大明设置的卫所,用于防范倭寇。当然到了明末,这些卫所早就荒废,卫所里的军户或者种田打鱼,或者煮海制盐为生,和普通百姓无异了。
满清占领山东不久,再加上义民暴乱四起,根本没时间处理这些卫所,所以一些卫所还打着大明的旗帜。在吴平登州举义后,几个月时间地盘扩展到整个胶东,很多卫所军户都都投到了吴平的麾下,当然被困在登州城中,不过士兵们的家属还在原来卫所的墩堡里。
当看到一支明军突然从南方而来,这些军户家属们激动地热泪盈眶,直言朝廷终于想到了他们。这一年多来,山东百姓起义频繁,一直遭受着满清的屠戮镇压,而朝廷却根本无力支援。
安东卫千户冯永五十多岁,却披上了祖传的铠甲,口口声声要为大军先锋。陈越看着他站都站不稳的样子,微笑着拒绝了,只让他派出向导,引导大军前往胶州湾。
崇祯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越率领两万大军到达胶州,而吕泰的水军已经到了胶州湾两日,正在试图攻打胶州城,正和绿营将领郭虎对阵。
海州,东临大海,背面便是山东青州府。而在历史上,海州原本便和临沂等山东领土同为东海郡、东海国,大明时才把海州划到淮安府治下。事实上海州人和山东人语言风俗更为接近。
陈越率领两万主力偃旗息鼓,以金鑫为先锋,从淮安渡过黄河后径直向北,经沭阳折往东到了海州。
而现在的海州,还是大明的治下,大明在海州有知州等地方官和千余士兵。闻知大军前来,海州知州慌忙出城迎接,陈越却没见他,而是由一员偏将接见了他,告诉他大军是途径海州往北进入山东,支援山东义军去得,却是连陈越的身份都没有暴露。
秘密行军突袭山东,本就是事先指定的策略。虽然大军行进不可能做到没人知晓,但至少不能暴露陈越在军中的消息,否者若是为清军得知,肯定能弄清明军意图。
而这一年多来,经常有朝廷的人从海州北上,甚至有船队经海州海岸来往在山东和大明之间,海州知州对此早已见惯不惯,他只是关心这支大军的粮草补给问题。毕竟一支多达两万的军队,若是粮草需要由海州支应,他的压力会很大。而按照大明的规矩,军队在境内路过时,粮草都应该由途径的地方官府负责。
好在这支军队并未难为他,没有提出粮草的要求。因为在出发前,陈越早已下令制作了大量的干粮随军携带,以面粉掺着芝麻花生,炒制成炒面,装在长条形的布袋里,每只布袋能装十五斤炒面,斜挎在士兵背上。
光是这些炒面便足够大军半个月的口粮,而从淮安到胶州,也就七百里,按照每日行军五十里的速度,用不了半月便到,到了胶州,便能和海路的吕泰会合,在吕泰的船队里,装载着十万担的粮食,足够大军一年所需。
军队连海州城都没进,只是派人采买了一些蔬菜粮食,全军饱食一顿在城外扎营休息,次日一早便继续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