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许辉当初宣布要拍摄《绣春刀》的时候差不多,除了他自己的粉丝各种欢天喜地,其他人则是冷漠以对…
不过,许辉还在sj的时候就公开说过,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导演,所以,消息虽然很突兀,但也算有心理准备。
事实上,业内在得知郭景成了导演的时候,并没多大反应,每年有无数人想要强女干中国电影,多一个郭景,无所谓!
导演这层身份,怎么说呢,更像是一个指挥者、指导者的角色。大家知道大企业管理者可以很专业也可以不专业,可以很牛逼也可以不牛逼,导演也一样。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专业呢,就是在人员充足且都很专业的时候。
一个专业的大剧组里,相对来说,导演是一个容易混日子的岗位…
说白了,故事编好的情况下,配备牛逼的摄影师,牛逼的剪辑师,再来十七八个副导演,傻子也能拍一部不错的作品!
至于为什么做导演而不是编剧?
不好意思,编剧的权利太小了,即使牛逼如芦苇,他的剧本人家也是说改就改!
所以,有机会做导演千万不要做编剧!
说个有关编剧的段子:
“五年前,横店大门溪宾馆,《我就是牛逼》大电影开机大吉,我和兄弟们踌躇满志,打算搞一部《教父》三部曲中国版。
谁知道开机没两天,平均一天改稿116次,一个星期里面,改了一百二十三处地方,导致原作者都无法剧透。
屋漏偏逢连夜雨,化妆师和跟组责编受不了剧组里大妈跟她们说话像吵架的交流方式,以及剧组里饥渴难耐的糙汉子不时想和姐妹们亲近亲近的小心思,突然某天,不告而别。
好在佛祖保佑,戏还是拍完了,有没有机会上映至今未知,也许好的东西就是越酿越香。
算命的说我是一稿功成万骨枯,可我不相信,我认为出来写的,是改还是不改都由自己决定,你们接触影视的时间最短还最天真、最单纯,底子最干净还没来得及写烂片。
路怎么走由你们自己挑喽,祝各位在各大电影颁奖晚会上横扫全场。
干杯!各位老师!”
市场是逐利的,乐事能看出郭小四身上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这是人家有眼光!
导演这个词很高大上。
按照《辞海》的解释:fildirector指代的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一般来说,正统科班导演系出身,分到北影、西安电影制片厂之类的地方后,先要跟组做场记五六年,然后副导演五六年,熬到你差不多三十多了,应该就有第一次执导的机会。
门槛很高!
这里说的是上世纪包分配的情况。
所以,张一谋他们那批人能在二十几岁就拍出了《一个和八个》,郭宝昌、韦必达这两人的伯乐作用功不可没!
恺爷那是例外,导二代能占用的资源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电影这种东西越发没什么观众,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多老牌的电影制片厂纷纷改组下岗,这种时候就是谁有钱谁可以当成导演!
冯晓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当中写道‘我跟汪朔带着《一地鸡毛》的剧本去北影厂找了韩山坪,后者很高兴‘可以拍啊,你们有钱吗?’…’
当然,《一地鸡毛》被禁了,之后的《月亮背面》、《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情殇》都被禁了…
更惨的是《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那电影拍了十天,直接被上峰叫停…
所以,王家兄弟能成事是有道理的!
那样的情况下,还敢资助冯晓刚拍片子!
所以冯晓刚就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当一个导演,坐在电脑前…你明明知道这样好,但是你还要把它往不好了改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憋屈!好莱坞导演受这折磨吗?’
《我不是潘金莲》项目公布的时候,很多影迷表示费解‘冯晓刚你这要往作死的方向越走越远了吗?好好拍的贺岁片不好吗?’,但是资深的影迷都知道,人家本来就是这个路子的导演,《一地鸡毛》、《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那都属于讽刺喜剧。
《芳华》也差点被禁,因为有对越反击战的场景…
不过即使有钱就能拍电影,也没多少人愿意做这种事。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太小了,甚至比不上香港一地。
拍电影等于亏钱…
那想宁昊、杨青这批人是怎么出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