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方、西域、西蕃又是天灾连连,按理他们入冬就应该频繁犯境,可是却一直保持安静,这让人忧心忡忡呀。
近日密探来报,芒康古道附近发现西蕃的探马,估计西蕃的军队已经在芒康古道附近集结,他们这次准备这么久,一定来势汹汹。
总督大人、巡抚大人已经上报朝廷,滇黔各州府已经开始积极备战,今冬肯定会有一场苦战,如果战事不顺,老仙师可能再次被征召出战。”
璇玑子捻须道:“为国效力是臣子本分,这些年朝廷对璇玑派关爱有加,只要朝廷征召,贫道义不容辞。”
宋能大声叫好说:“卑职就等老仙师这句话呢,有您这句话卑职也可以向督抚大人交代了。”
璇玑子哈哈笑道:“这就是你说的紧急公务吧,既然得到要的答案了,贫道就不留大人了,你快去汇报吧。”
宋能带着手下迅速离开,此后三日再无人上山叨扰璇玑子。
十二月三十日晨时,璇玑子一早召见了山上的二代弟子,铁余墨、苏幸、君莫扰、武痴、韩艾和夏羿。
众弟子现在修为已深,又各自负责一块工作,平时难得一聚,今日众人都不知道璇玑子召集大家的目的。
众人只等了一会儿,璇玑子就出现了。
“徒儿们,今日召集大家,是想把东胜洲的一些情况通报给你们,你等要用心体会。”
众人立刻打起精神,屏息凝神听璇玑子教导。
璇玑子说:“为师三年前就感觉到一丝不安,三年来不断推演卜筮,希望能推测出未来一些端倪,终无所获。
前日,你们的小师弟天火让人传送回来三件物品,分别是太古龟甲、远古蓍草、上古铜钱,却未留一言。
为师猜想这是天机不可泄露的意思,天火传回这些东西是让为师自己来卜筮未来、判断吉凶。”
璇玑子说着将三样卜筮圣物一一取出,摆在面前,每一件都来历不凡、十分古朴,透露着凝重的历史气息。
大家看着这三样东西,听出璇玑子话语中的沉重,看来师父已经有了结论了。
铁余墨作为大弟子说:“师父,敢问您卜算出的结果是什么?”
璇玑子沉声说:“一片血海,无边无垠,东胜众生,前途未卜!”
今日之璇玑派早已不同往日,已经没有了当年刚升玄级宗门时那种局促破败的面貌,山上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人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
首先是建筑风格的转变,山上第一批屋舍全部没了踪影,庆华姑娘晋级洞虚期器灵后,竟然对改造璇玑山的建筑风格有了极大的兴趣,在她亲自主持下,璇玑山七峰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原先低矮,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统统拆掉,新建筑要恢弘、布局更加合理,兼顾美感、实用性和防御型,用庆华姑娘的话来说:“一个立志成为天级宗门的山门和建筑绝对不能敷衍了事。”
这个观点得到了璇玑派上下一致的认可,他们对日益增长的弟子、仆役人数和局促的门派格局早已不满。
唯一有资格、也有胆量敢提反对意见的璇玑子知道众怒难犯,抱怨了几句也只好同意庆华姑娘的建议,谁叫他现在已经不是庆华的对手了。
大屋豪宅人人都喜欢,但那需要大量钱财做支撑,果然改造计划开工不到半年就不得不停工,因为钱跟不上了。
庆华对建筑材料有极尽苛刻地要求,绝大部分主体建筑全部采用灵性材料,修筑建筑时其实就是在山上布阵,布一个可以防御整个璇玑七峰,至少能抵御洞虚级高手猛攻的大阵。
这样强度的大阵(建筑群)的花销可就海了,很快掏空了璇玑山的金库,即使以璇玑商会高效的赚钱效率也跟不上工程的消耗。
云滇的总负责易囚徒、黔南的总负责苍耳,每次接到璇玑山催款的玉简时都有把自己卖了换钱的冲动。
这种现象一直等到金陵璇玑分会开业后才稍有缓解,京师达官贵人的消费能力远超众人想象,金陵分会一处的收入就是滇黔两省璇玑分会收入的四倍,因此才得以支撑璇玑山的改建计划。
今年已是改造的第三年,璇玑七峰上的建筑已经初见规模,符合天火离山之前所做的规划,同时也符合庆华这种专业人士的美学要求。
以后只需在这些建筑上不断添加补充相应的材料,就会让这些建筑连成一片,成为保护璇玑山的屏障。
山上建筑已经初具规模,还需有相应的人员填充它们,璇玑七峰整体规划是按天级宗门两万名弟子设计的,而璇玑派第一次扩充后的百余人根本无法支撑起门面。
璇玑派连续三年大开山门招收弟子,目前山上的弟子人数超过千人,其中内门弟子超过百人,另为宛水县提供了近三百个杂役岗位。
自从天火获得滇黔两省筑基大会的冠军后,璇玑派的名声与日俱增,首先宣威府内有修炼潜质的少年都会尝试来璇玑派拜师。
这些少年一旦入门,璇玑派立刻给家属奖励一笔不菲的奖金,并给家属赐下益寿延年、祛除百病的灵药,即使达不到入门要求,璇玑派也会好吃好喝招待,报销来回路费。
凭此一招,璇玑派很快掌握了民心,几年内几乎将宣威府内普通家庭出身的潜质少年搜罗干净。
随着名气进一步扩大,滇黔两省不少根骨奇佳的少年不远万里跋涉来到璇玑山拜师学艺,也极大提升了璇玑派弟子的质量。
因为招收弟子数量较快,璇玑派可以充当授业师父的人手有限,今年秋滇北盟五派搞了一个联合招生,帮助滇北盟其他四派也招收了不少优秀弟子,整个滇北盟在云滇北部已经形成了集团优势。
宗门根基稳固、人员快速增长又为璇玑商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投奔璇玑派的人员中不止是有修炼天赋的少年,还有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制作匠人和有经商头脑的行商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