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孔子名声越来越大,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
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而此时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已经乱了君臣之纲,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因此选择不出仕,而是隐居起来修著《诗》、《书》、《礼》、《乐》。
此外,在这个时间里,孔子还带领着众多弟子却游历,弟子们跟着他走遍了各国,吃了许多辛苦,甚至有被敌人围困、被杀死的危险。
有一次,他们被困兽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十分悲惨。
最后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来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还有一次,孔子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只好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后来孔子也自嘲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不过正是这样艰苦的情况磨砺了孔子,让他不断完善了自身的思想。
如在道德方面,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主张人道与天道、地道相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
孔子的最高理想称之“天下为公”的“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后来,有着丰富经历的孔子有机会升为鲁国大司寇,其实担任的就是过去宰相之职。
而此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称之为三桓,在鲁国可谓权柄极重,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甚至一些家臣可以决定鲁国之朝政,纲常已经十分破坏。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孔子来说影响极大的事情。
那就是孔子刚刚当上大司寇摄相事不久,有个少正卯的被诛杀了,而且是以孔子的名义被诛杀的。
这个事件后世被称为“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