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朝廷命令,不宣而战进攻陈国,这不是救人可以作为借口的,梁毗不相信王頍此举主要是为了救人。
那么,王頍声称还要替父报仇,这理由好像说的过去,但梁毗仔细一想,又不太像是那么回事。
王頍之父王僧辩,是故梁尚书令,为陈霸先所害,那么王頍要报仇,就得抓陈霸先的后代。
然而陈霸先的直系后代已经断绝,只有族人也就是陈国宗室健在,而现在,被俘的长沙王陈叔坚、投降的建安王陈叔卿,好端端活着,没见王頍杀人泄愤。
当然,灭掉陈国,是最好的报仇方式,但梁毗总觉得王頍的打算已经落空,因为陈国的太后、天子等人,已经逃到石头戍,然后乘船离岸,不知去往何方。
前晚追击陈国皇族的将领王颁,是王頍之兄,梁毗昨日见到王颁,没觉得对方对此有多沮丧。
这两兄弟的表现,让梁毗有些疑惑,而更让他想不明白的是,明明己方兵力不足,又是孤军深入,强留在台城的话,迟早会顶不住陈军的反扑,那么为何王頍还要一意孤行,留在城里不走呢?
如今最好的选择,就是带着暂居建康的周人,以及俘虏的陈国官员、宫库里的钱财,尽快撤往京口,然后乘船入海,北上青徐之地。
结果王頍却没有这么做。
既没有把宫库的财物、奇珍异宝运走,也没打算把俘虏的官员及其家眷带走,就这么把人关在台城里,还分兵看守。
本来就紧张的兵力,愈发捉襟见肘起来,梁毗虽然不是武将出身,但也知道这样隐患很大,如今官军勉强控制台城,却控制不了建康。
陈国的豫章王陈叔英,带兵占据建康城东,这两日不断反攻,对方兵力有优势,而周军在建康,可谓举目皆敌国,不可能获得城中百姓的支持,现在不走,留着等死么?
梁毗觉得王頍可能是在等援兵,但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上游的洪州总管府即便收到消息,也得上报朝廷,得丞相下令,才能挥师东进,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集结军队也需要时间。
待得周国水师顺流而下、突破陈军水师拦截抵达建康附近时,恐怕已经是半个多月之后的事情了,这段时间里,王頍要如何以孤军守台城?
陈国的天子、太后、太子安然无恙,所以陈国如今并不是群龙无首,一旦对方回过神,调集周边军队入建康,把台城团团围住,到时候该怎么办?
建康对于周军来说即将变成死地,王頍却要留下来,梁毗对此真是想不明白。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缝洒在建康城里,残垣断壁中的街道,地上一片狼藉,陈军士兵推着一辆辆临时打造的楯车,在街道上自东向西前进。
道路前方(西段),是周兵临时在街道上搭建的壁垒,已经严阵以待,等着陈兵来攻。
豫章王陈叔英,此时用千里镜打量周军街垒,看上去颇为紧张,侍卫们簇拥在他身边,看着四周,警惕非常,小心提防冷箭。
前晚,周军攻入建康,攻入台城,天子、太后、太子及一众宗室下落不明,当时在北篱门作战的陈叔英心急如焚,带兵反攻台城,却一直无法接近。
入城的周兵在台城东面街道搭建街垒,阻挡陈军西进,双方围绕街垒及周边里坊爆发激战,昨日打了一天,陈军寸步难行,陈叔英和其他将领商议了一晚对策,今日继续进攻。
虽然精心策划了几种战法,但陈叔英还是没什么把握能突破周军的街垒,更别说攻入台城,他如今黑着眼圈,因为这两日没怎么休息。
一来是为形势焦虑不已,二来是担心家眷安危。
他的王妃、世子及其他家眷,那晚都在台城皇宫里,如今生死不明,怎能让陈叔英不着急上火,而敌军占据台城,若不能尽快将其击退,局面会愈发不妙,拖久了就再难挽回。
不过让陈叔英及其他陈军将领稍微心定一些的是,今日据溃兵来报,那晚周军打破皇宫之前,太后做主,带着天子、太子、皇后及一众内眷、宗室西逃,往石头戍去了。
太后一行人到底逃入石头戍没有,陈叔英不得而知,不过既然这两日周军都没有押着太子出来招降他们,想来太后等人安然无恙。
但这也只是比较乐观的猜测,陈叔英不知道太后等人的确切情况,派人往建康城西打听消息,却没一个人回来,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收复台城,把敌军赶出建康。
尽快迎回太后、太子,早日收拾残局。
当然,届时自己也能和母亲及家眷团聚了。
陈叔英想到这里,继续观察前方,看着己方士兵已经逼近街垒,不由得紧张起来。
周军有一种奇怪的兵器,好像是辆大推车,车上有烟囱,不断冒着黑烟,待得己方士兵接近街垒时,这推车会喷射滚烫的水汽,杀伤力很大。
即便士兵们身着铁甲、带着兜鍪、面甲,在这种兵器面前都招架不住,吃了几次亏之后,陈军好歹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这种兵器,好像不能长时间喷射水汽,每次喷完之后,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再喷。
现在,陈兵就是趁着这一空挡,对面前的周军街垒发动进攻,以楯车为掩护慢慢接近,然后展开白刃战,和敌人厮杀,靠着人多强行进攻。
眼见着激战一触即发,观战的陈叔英睁大眼睛、屏气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