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
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
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
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
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
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
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
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
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
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
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
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
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
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
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
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
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
皛,由三个“白”组成,是明亮的意思,故杞王宇文亮给幼子取这个名字,可见寄予厚望,也有另一层意思在里面。
宇文亮的名字里有“亮”,长子名字有“明”,次子名字里有“温”,正是明亮温润的意思,于是宇文亮老来得子后,给幼子取名“皛”,同样应了明亮的意思。
而另一位父亲同样也看中了这个字,那就是善于营造的宇文恺。
宇文恺有一子,原名宇文温,和当时的邾国公宇文温同名,因为“长安城里只能有一个宇文温”,于是小宇文温便改名“宇文皛”。
结果没几年,宇文恺的儿子和杞王的另一个儿子又重名了。
小宇文温改名,毕竟按着“先来后到”的道理也说得过去,更别说如今宇文温是天子,给宇文恺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保留儿子“宇文温”这个名字。
但宇文皛和小宇文皛,先有前者,才有后者,没道理让“先来的”让着“后来的”,宇文温没那么霸道不讲理,毕竟堂弟(弟弟)宇文皛不是天子。
天子的姓名要避讳,宇文温成了天子,按说书面用语中“温”字就要避讳,南中那条流经味城、同乐然后蜿蜒流入桂州的温水,如今在朝廷公文、典籍里就已改名盘水。
不过宇文温没有强制“一刀切”,把“温”字都换掉。
“气温”、“水温”、“炉温”、“温度”这些名词,无法避讳,而“温文尔雅”等词组,同样无法避讳。
宇文温对于自己名字的避讳要求都不是那么强,对于两个宇文皛的问题,他实际想装作看不见。
反正天底下同名同姓的人不算罕见,两个宇文皛,地位又不一样,只要“苦主”没意见,那就“民不举官不究”。
想着想着,宇文温觉得面颊一热,定睛一看,原来是萧九娘趁着旁人没注意,偷偷亲了他一下。
这一下让宇文温有些发热,不过有小家伙在场,必须克制,他看着偷袭得手的萧九娘,轻轻握着对方的手。
妖精!看我今晚如何
宇文温心中发狠,忽然觉得有人盯着自己,转头一看,却见一匹果下马正在不远处外看着他。
果下马是矮马,即便成年的果下马,身高也就三尺多,此时这匹果下马的双眼高度,和坐着的宇文温双眼高度差不多,所以双方正好对视。
看着这匹脑门居然有“呆毛”竖起来的果下马,宇文温觉得很有意思,这匹马看上去有“呆萌”,嘴里还嚼着草料,他盯着盯着忽然来了兴致。
这匹马,是他儿子宇文维行的坐骑,还没有名字,于是宇文温要给这马儿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