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自油脂里的甘油,用硝酸处理过后,同样可以获得“硝化甘油”这一烈性炸药。
豪杰之三,就是雷汞。
用酸去处理水银(汞),就会获得“雷酸汞”也就是雷汞,有了雷汞,就有了定装子弹,那么后装枪的出现就不再是梦想!
激动万分的宇文温,当即下令五庄观的实验员们着手进行硝化纤维、硝化甘油、雷汞的研究,他要让这“三豪杰”为己所用。
宇文温为此调拨大量钱财,以作实验事故伤亡人员的抚恤金。
从那日起,他就满怀信心的等着好消息,等着硝化纤维、硝化甘油和雷汞的出现。
但直到现在,他都没等到。
五庄观的实验人员,在重重防护之下,用硝酸浸泡棉花,没产生什么特别的“硝化纤维”。
他们用硝酸去浸泡从油脂里提炼出来的所谓“甘油”,也没产生什么特别的“硝化甘油”。
他们还分别用三酸去和水银发生反应,同样没产生什么“脾气暴躁”的“雷汞”。
问题出在哪里?
以宇文温那所剩无几的化学知识,能想到的问题无非是硝酸不纯,浓度不够,所以“硝化”不成功。
或者三酸的杂质太多,导致化学反应没能正常进行;亦或是所谓的“甘油”根本就不是甘油,即便是,也可能纯度不够、杂质太多。
除此之外,各种硝化反应、酸化反应需要第三种物质来“催化”,也就是需要找到正确的催化剂,协助三种反应正常进行。
所以距离成功招揽“三豪杰”还很远,也许光是提纯硝酸,都要花上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宇文温被现实教做人,种种疯狂的念头不得不收起来。
想到这里,宇文温看着刘杨等人,没有丝毫责怪之意,以当前时代的能力,能弄出三酸已经是奇迹,宇文温不会苛求什么。
刘杨和道友们为他研究出来了三酸的制作工艺,他的回报很丰厚,足以让这些化学家们三代人衣食无忧。
刘杨已经成亲,还有了儿子,其他几位同样如此,宇文温要以这些化学家为榜样,让世人看看,他是如何爱惜人才的。
他烧钱烧出来的化学工业,虽然还很稚嫩,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一大突破,宇文温坚信只要自己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终有全面突破的那一天。
宇文温看着隔壁的大型设备,扬了扬手中的资料,对刘杨说道:“走,去看看盐酸的生产线!”
高大的设备,忙碌的工人,轰鸣的蒸汽抽水机,不断转动的水轮,铁轨上来回走动的马车,让工场的宇文温觉得自己来到了工业社会。
和怡人的田园风光比起来,宇文温更喜欢浓烟滚滚的“工业风”,此时此刻,他头戴“安全帽”,站在一处设施前高台上,听人介绍工场的运行情况。
主讲人是修炼化学之道的道士刘杨,刘杨如今已不是黄州五庄观的观主,而是作为化学产业的“总工”,带着技术班子到邺城开设化学工场。
此刻,他指着面前一个个铅室,向天子介绍硫酸的生产过程。
宇文温看着面前一个个设备,聚精会神的听着。
硫酸,在炼丹术里,这种物质叫做“矾油”或者“绿矾油”,经过刘杨和无数炼丹道士的努力,他们终于可以批量生产这种强酸了。
第一套硫酸生产设备出现在黄州西阳,制备工艺经过不断完善,已经可以实用化。
在这基础上,于长安、广陵投产的两套硫酸生产设备,很快也正常运行起来,位于邺城的第四套生产设备,现在已经完成“试运行”,即将正式生产。
为尚在襁褓中的化学工业,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受益的,就是印染行业,大量五颜六色的化合物,被染坊用来实验是否能用在布匹染色上。
午后阳光明媚,宇文温边听讲解边看资料,又看着眼前壮观的生产设备,只觉得热血沸腾,大批量制备硫酸这一关键的技术,他终于掌握了。
历十余年时间,累计耗资不下百万贯(折价),终于掌握了!
看着面上带疤的刘杨,及其满面沧桑的“道友”们,宇文温觉得很感动,如果没有这些由炼丹术“转职”而来的土鳖化学家,他的梦想,不知还要多久才能实现。
刘杨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发生意外,脸上留下狰狞的伤疤,其他道士也多多少少在各式各样的实验事故里挂彩,但这丝毫影响不了大家的热情。
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已经不是他们的目标,而化学之道让以刘杨为首的炼丹士们为之疯狂,无数个日夜,无数次试验,他们的发现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成就感。
工业化生产硫酸,就是无数人心血所凝聚出来的结晶。
炼丹术里,加热绿矾能得到绿矾油,这是一种有腐蚀性的液体,尝在嘴里有些酸,如果加以浓缩,腐蚀性更大,在宇文温的指点下,刘杨等道士知道这种绿矾油叫做“硫酸”,其腐蚀性(酸性)叫做“氧化性”。
而生产硫酸的工艺,经过多次改良,已经不是靠加热绿矾制取硫酸。
最初改良的制酸工艺,是将燃煤锅炉的“含硫”废气引入喷淋塔,由此得出“稀硫酸”,这样的“稀硫酸”浓度不高,杂质多。
但产量大,比加热绿矾所得硫酸的量要多。
刘杨根据宇文温提出的“铅室法”概念(宇文温只知道名字),经过不断地摸索,经过无数次失败,历经数年的摸索,终于摸到了门路。
这种“铅室法”,是将硫磺和粪硝(火药业的土法堆硝所得结晶)放在一起加热,引其气体在铅室里“过水”,就能得到酸性很强的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