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节 开导(1)

“家上身系天下,负宗庙之重,社稷之任……”张越轻声道:“家上觉得能够超然物外吗?”

既然身为太子,刘据早就不是一个人了。

他本身联系着无数人的性命、荣辱和生死。

旁的不说,他要是真的去学老庄,玩什么隐居避世,张越敢保证,跟着他一起去隐居的臣子、贵族,最起码有数百人!

这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世俗的舆论和看法,会逼迫很多人,哪怕不情愿也只能跟着去。

更麻烦的是……

未来新天子登基了,这位新天子会看着一个废太子在外面溜达?

他晚上睡觉敢睡踏实吗?

为了让自己睡一个好觉,这位新天子,哪怕性格再好,也会忍不住的抹掉所有和废太子有关的人和事。

至少,也杀光这个废太子,还有那些跟着废太子一起跑路的人。

刘据却是长叹了一声,看着张越,问道:“纵使卿说的是对的,但是……”

他望着自己的身子,摇了摇头:“孤却深深的觉得,孤已经不适合再做这个太子了……”

“近日以来,孤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每日只要一合眼,就能梦见无数冤魂在孤耳边呢喃低语……”刘据低着头,痛苦的说道:“那些郁夷、雍县以及其他太子食邑县中,惨死的冤魂,使孤明白,孤不过中人之姿,实在无法承担社稷和宗庙之重……”

张越看着刘据,叹了口气。

他很清楚,现在的这位太子殿下的心理,已经陷入了极端矛盾的自责与自卑之中。

简单的来说,就是他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

这种事情,哪怕是心理承受力很强的人遇到了,也是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的。

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开导和引导,协助他走出困境。

可惜,在这个西元前,并不存在什么心理医生。

就是张越,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事情。

好在,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但张越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常识,懂得该怎么做。

他知道,刘据现在缺乏自信。

所以,得给他自信。

让他能够,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最起码,也得让他振作起来,像刘家的那些男人。

不然的话……

当今天子是真的会杀了刘据的!

因为当今天子是一个非常重视经验和自我经历的人。

历史上,他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被老祖母和老母亲捆着手脚,备受掣肘就干脆杀了钩弋夫人。

以让自己的儿子,在即位后可以不受来自东宫的要挟和迫害。

若让他看到刘据现在的这个状态,他很可能一不做二不休,让刘据死于各种意外。

到那个时候……刘进恐怕就危险了!

张越自己的小勾勾,更是危在旦夕!

张越推开殿门,走进殿中。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西垂,晚霞漫天。

太子刘据,端坐在一张蒲团上,面朝着墙壁,一言不发。

卫皇后坐在他的对面,白发苍苍的皇后,看着自己的爱子的神情,满脸的悲戚之色。

看到这个情况,张越只好硬着头皮上前拜道:“臣张子重恭问皇后、家上安……”

刘进也跪下来,拜道:“儿臣拜见皇祖母、父亲!”

听到张越和刘进的声音,太子刘据终于转过头来,无悲无喜的看着两人,挥手道:“进儿、张卿,都坐吧……”

也是直到此刻,张越才发现,这位太子殿下,没有穿戴汉家太子的冠冕。

他只是穿了一件寻常的宽袍深衣,头上裹了一条简单的布帻而已。

面色更是很平淡,没有丝毫的慌张或者担忧,甚至张越还能隐约发现,这位汉家太子的神色之中竟然有丝丝的惬意……

这让张越顿感大事不妙!

当今天子的脾气,张越非常清楚!

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大量参考和对照资料,更有自己的亲身接触感受。

这位陛下就是一头好斗的雄狮,一个倔强的老头,一位习惯了让一切都围绕他转动的君王。

而刘据的这个样子,只要被他看到,一切都要over!

这位陛下肯定会发疯的!

仔细想了想,张越便上前拜道:“家上如今这个模样,可是要学老庄之士,归隐山林乎?”

刘据听着,反问道:“孤学老庄有何不可?”

“架一叶扁舟,遨游四海五湖,与鱼虾为友,与天地为伴,岂不快哉!”

刘据的性格,长期受到谷梁学派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其偏软、信奉道义、道德,以为只要用道德,则天下必治。

结果,事与愿违,郁夷之变,令他的三观深受冲击。

随后的发生的事情,又让他陷入深重的自责与愧疚和压抑之中。

若他的性格刚强,遇到这种事情,他肯定会反思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完善自我。

可惜,他性格暗弱,于是,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就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从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到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是错误的的地步。

尤其是今日的事情之后!

这不奇怪,后世东汉王朝灭亡后,大批大批的士大夫,就陷入了玄谈怪论之中,借此逃避现实。

听着刘据的话,卫皇后的脸色,立刻就更加哀伤。

刘进更是连忙顿首拜道:“父亲大人,一切都是儿臣的错,请父亲大人莫要如此……”

老庄思想,在汉季属于绝对的异端!

不仅儒法两派,对老庄思想恨不得赶尽杀绝。

哪怕是当年黄老学派当政的时候,对于这个系出同源的思想,也是有杀错没放过。

可是,这个思想,却根本无法铲除。

因为,它对于那些想要逃避现实的人群,拥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自有汉以来,因为对现实失望而做出避世举动的贵族公卿士大夫,从来没有断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