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节 互相试探(1)

但……

张越知道,倘若现在儒家的这种狭隘偏激的华夷观不纠正过来,未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只承认春秋记载和禹贡有图的地方的人民是中国,而否决其他地方的人民,也拥有和成为诸夏民族一员的资格。

这是作死啊!

两汉之间,为何消化不掉羌人和匈奴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

问题的根子就在这里了。

士大夫们和高层的公卿,一脸傲娇的不认对方也拥有作为‘人’的权力和受到诗书礼乐教化的资格。

哪怕,他们再想亲近汉室,也亲近不了啊。

譬如湟中义从们,讲道理,这些义从胡骑几十年来,给汉家看守篱笆,防御来自湟水以西的羌人,不知道多少人战死沙场。

但汉室的士大夫和公卿们,就是一脸傲娇的拒绝承认他们是汉家的一员。

还别出心裁的给人家安了一个义从骑兵的名头,将他们划归到属国都尉的名下。

这等于将一个忠心耿耿的势力,拒之门外。

错非霍去病当年,曾与湟中义从们有过约定:为汉立功者,可入太仆,为天子牧马。

不然,现在的湟中义从恐怕早就不干了!

即使如此,在历史上,湟中义从胡骑,最终在东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并演变成为东汉王朝的头号麻烦。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南列国。

人家是俏女含春,秋波暗送,甚至公开喊话:请让天子王化,也能施加吾等。

结果,朝堂上的公卿大臣和士大夫们却一脸嫌弃:哪里来的蛮夷,也敢说自己是诸夏?思想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只能说,这些渣渣的优越感,不是一般的强!

这就跟后世墨西哥还是谁,投票决定合并到米帝,却被米帝一巴掌扇回去了一样:穷鬼,休想高攀老娘!

想着这些事情,张越也有些无可奈何,道:“明公所言极是,自古以来,中国有天子在位,必以教化天下,泽及鸟兽为业!”

“三王五帝,莫不如是,三代圣王,更皆以教化夷狄为业!”

“左传虽多有缪误,但有一句话还是说的很好的——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

“欲致太平,不可以不进夷狄,不可以不教化天下,授诗书礼乐之教!”

只要让四夷都读中国的诗书礼乐,都穿中国衣冠,都用中国礼仪。

天下大同,岂不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了,和建小康一样,前途是光明,但道路是曲折的。

张越看着金日磾,笑着道:“自然,以当下而言,晚辈愚以为,教化之事,也当按部就班,先从有中国教化之地开始……”

“自元鼎以来,有数以百计的属国子弟,得学中国之诗书礼乐……晚辈愚以为,当鼓励和动员这些明知礼乐诗书之人,回乡教书授业……”

金日磾听着,深深的看了一眼张越,这个事情是他早就想做的事情。

奈何他的身份地位不允许他说这样的话。

毕竟,他是休屠人。

虽然,天子从不因此疏远他。

但很多大臣公卿士大夫,却是始终记得他的出身,连太子据不也是如此?

如今,张越既然愿意出这个头,金日磾立刻就笑着道:“侍中既有如此想法,何不上书进言天子,令各属国都尉部,皆能蒙天子雨露恩泽?彼等必定感念天恩!”

这话倒是没有错!

现在,汉家国力和军力,都处于一个鼎盛期。

虽然其实,随着连年征战,国力耗损,已经大不如前。

但其他人不知道啊!

在李广利军团全军覆没前,在整个四夷,包括匈奴人心里,汉室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强国、第一富国。

无数人打破脑袋,都想要拿到一个汉室户口本,成为一个光荣的汉家臣民。

辉渠人和湟中义从的小月氏各部,更是孜孜以求,想要得到来自汉家的承认。

只是,这些热情,通常都贴了冷屁股。

那些傲娇的士大夫们,只要听说某国某部落,妄图想要成为汉家臣民,脑袋就摇得和拨浪鼓一样。

特别是思孟学派的人,高举着孟子的神主牌,拒绝任何想要拿到汉室户口本的夷狄!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看在眼里,想着各种办法想要解救。

司马迁写史记,就为了能减轻这种风潮,而给几乎所有的已知世界的国家、民族找了个诸夏祖宗。

匈奴是夏后,乌孙曾是宗周之臣,小月氏曾为文王驱策,百越皆禹后,西南夷是楚国后代。

可惜,作用不大。

送出一个侄女,目标欣然应允。

金日磾的心情变得很好。

一般来说,在高级贵族之间,送妹子这种原始简单的策略,一直是最高效的手段。

甚至没有之一。

毕竟,枕边风这种事情,可是即使当今天子,也无法抗拒的攻势。

普罗大众,更是在这种办法面前,一触即溃。

错非是金日磾知道,这个侍中官的正妻,有且只可能是天子帝姬,他恐怕此刻已经在打算和谋划着联姻了。

想着这个事情,金日磾也是叹了口气。

但嘴上他却笑着问道:“鄙人听说,侍中公曾与护羌校尉范明友,联名上书天子,请复故騠兹候稽谷故之后?”

张越点点头,问道:“明公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金日磾笑着为张越湛满酒樽,道:“只是有些好奇……”

“当今天下,士大夫公卿,皆以为羌人不过疥藓之疾,或是以为羌人孱弱,不堪一击,何以侍中如此郑重?”金日磾看着张越,举起酒樽,眼睛却死死的盯着他,似乎想要将他看穿。

张越举起酒樽,对金日磾一拜,一饮而尽,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今匈奴为中国之患,而百年前,患中国者,东胡也!匈奴,不过东胡之臣属而已,中国一军可击而灭之!”

“况羌人在我河西之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为保河西诸郡军民安全,就必须清除来自侧翼的羌人威胁!”

在当世来说,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羌人会变成祸患。

没办法,上次羌人大串联,被李息将军砍成了猪头。

万汉家郡兵,就能将十几万羌人军队围歼的战例,让很多人都产生了错觉——既羌人战斗力低下,不足为患。

护羌校尉方面,甚至常年只有几千军队。

防卫湟水的主要任务,都被交给了湟中义从。

这导致了两个极坏的后果。

第一,汉军对湟水以西的羌人部落监控不力,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当地的羌人部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护羌校尉范明友,纵然使出了全身解数,也只能重点监控羌人在湟水流域的活动。

再远就够不着了。

这给了羌人部族,极大的活动空间。

十几年来,羌人通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叛乱,基本摸清楚了汉军在湟水流域的布防和战略要点。

毋庸置疑,一场前所未有的waaaaal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次的参与者,张越从史料之中知道,几乎涵盖了所有羌人部族。

总数超过了数十万,这样大规模的动乱,一旦爆发,几乎立刻就能瘫痪汉家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并给汉军驻屯在居延的主力野战军团造成严重威胁——若他们和上一次一样,与匈奴联系,前后夹击,忽然发作,那么很可能李广利军团就要陷入腹背受敌的危机之中。

甚至可能落入樊城之战时的关羽军团一样的可怕危机之中。

其次,就是导致了湟中义从胡骑的坐大。

因为汉军的护羌校尉力量不足,只能将湟水防御重任委托给湟中义从们。

湟中义从各部由是获得了很强的自主能力。

很多人都在私底下和羌人有着联系。

甚至,很多湟中义从部落的风俗和习气,都渐渐羌人化。

由是,湟水防御暴露出了巨大的缺口。

现在,忠于长安的义从力量,还是很大的。

但再过几年,情况就要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所以,必须趁着现在,大部分老一辈的义从首领还活着的时候,重新强化汉家对湟水流域的控制。

金日磾却是听着张越的话,默不作声的微笑着,等张越说完,他才道:“侍中之见,与霍都尉的看法,几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初,霍都尉力荐其婿明友为护羌校尉时,就曾在陛下面前说过:匈奴者今日患,羌人者子孙患,为万世计,当以良将,以镇武威、天水之间!”

张越听着,自是点点头,这正是他佩服霍光的地方。

别人当权,都是千方百计的想办法给子侄亲戚谋福利。

只有霍光不然!

其诸子之中,没有一个被举荐为将的。

唯一一个被他看重的女婿范明友,还被丢去了湟水,担任护羌校尉。

这天下谁不知道,护羌校尉这个位置,名义上说是两千石,是单独的野战作战部队。

实则,是姥姥不疼,爷爷不爱。

就算在这个位置上立下什么功劳,也是无足轻重的小功!

在汉家军法之中,十个羌人脑袋也未必顶的上一个匈奴骑兵的脑袋的价值。

而且,若是杀戮过多,还会被弹劾。

就像去年,范明友残酷镇压了一个羌人部族,阵斩数百,随后为了以儆效尤,将被俘的三千多人统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