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周公伊尹管仲之能,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像这张侍中这样能记得自己看过的每一篇策文的内容和其作者的名字籍贯表字!
“吾曾读书,读到周公、召公时,常为圣人之胸襟、胸怀所震撼!”
“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
“召公听政甘棠,四民来附,召公去世,天下哀,做歌《甘棠》……”
而现在,传说照进现实。
当世真的出了这么一个bug般的人物。
每一个与会士子都感觉都自己从身心到灵魂,被深深洗礼。
甚至,还有人露出了类似孺子仰慕父母一样的眼神。
张越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正在不断和他们理想和印象中的周公、召公、伊尹、管仲重合。
西方欧陆,有基友教救世说,希望他们的‘父’给他们救赎。
但诸夏男儿,自古就不需要像亚伯拉罕废物一样,指望着神明什么的来拯救自己。
因为,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来重建家园,再造新世界。
但,这样的伟业和伟大成就,靠凡人很难做到。
上古洪水泛滥,是大禹带着人民,疏浚江河。
宗周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是周公、召公,带领人民,重塑秩序,建立礼法。
春秋,周天子失政,来自四夷的夷狄入侵诸夏,中国几有陆沉之危。
是管仲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确定了诸夏民族最高,诸夏利益第一的春秋政治原则。
团结列国力量,一起尊王攘夷,才渡过的危机,才让孔子感慨: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
很显然,在一些人心里,张越现在已经升格了。
被他们视作‘周公、召公、管仲’之后的又一位五百年才出的圣人。
只是,他们现在还不太确定。
需要观察和研究。
不过,一旦确认,那么……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
圣人出,天下治。
听从周公、召公、管仲号召,天下士大夫们团结起来,共建新世界在,这是早就篆刻在中国士大夫基因深处的召唤。
可以这么说,几乎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这种召唤。
这也是后世,王莽篡汉能那么顺利和成功的主要原因!
天下人将他看成了周公、召公、管仲之后的又一位带领和领导天下,走向新时代、新世界的圣人、领导者。
于是,在天下人的希望和寄托下,王莽篡汉就和摘下自己家后院里的桃子一样简单。
他甚至没有自己伸手,就有人帮他摘下了果实。
张越当然不知道这些人心里面的想法,但他从这些士子脸上,看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于是,他坐下来,笑着拱手道:“吾闻乡间三老有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哉斯言,当今士子,虽明于诗书,然不食民间烟火,吾甚憾之!”
“今日,正巧诸君在坐,吾想邀请诸君,与吾一同,走一走这京畿之地,不知君等可愿?”
众人听着,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就拜道:“愿从明公!愿从明公!”
延和元年秋九月丙申(十一)。
太阳从东方升起,将阳光与温暖带回人间。
张府门口,昨夜霜冻凝结成的白霜尚未褪去,便已热闹非凡。
数十名士子,联袂而来。
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骄傲、自豪与欣喜的神色。
因为,他们几乎都差不多认识其他人。
哪怕不认识,也听说过和看过对方的文章,知道他的主张和诉求是什么?
更关键的是——没有一个是庸才。
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年轻才俊。
就像魏相,虽然文章诗赋写的一般。
但其自来长安后,一直在呼吁和大声疾呼,限制世卿,打击世袭。
也如牛胜,其对地方基层,研究很深,所写的策文,针砭时弊,很有影响力。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
甚至还有人,是法律专家,研究汉律颇为有名。
总之,众人见面以后,各自寒暄一番,都对彼此有了些了解。
心里面都是震撼不已。
这么多人,来自天下郡国,五湖四海。
之前或有薄名,或是籍籍无名,默默无闻。
然而即使是最有名的魏相,也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有名罢了。
在这个长安城里,谁知道魏相是谁啊?
但现在,大家却都来到了这里。
这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大家的策文,每一个人的策文,张侍中真的看过,而且是仔细看过。
大家是从成百上千篇策文中挑选出来的精英。
也正是想到此处,众人才会如此骄傲、自豪。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哪怕是最矫情的文人,也渴望被认可。
而偏偏如今天下的文人士大夫,就缺认可,特别是高层权贵的认可。
许多人甚至已经浮想连连,感觉迎娶贵富美,担任两千石,走上人生巅峰,就在不远的将来了!
故而,他们都很安静的站在张府门口,连说话交流也是轻声细语。
大约过了一会儿,随着嘎吱一声,张府大门被人推开,一个似乎是下人门房打扮的男子,揉了揉有些睡眼松醒的眼睛,还没来得及打哈欠,就看到了门口这站的整整齐齐的士子。
“诸位是?”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这连辰时都不到啊!
魏相却是第一个反应过来,上前行礼拜道:“晚生魏相与诸生受贵府张公之邀,约定今日辰时拜会张公,烦请阁下通传……”
说着魏相就递上了拜帖。
对方傻乎乎的接过拜帖,答道:“诸位请稍候,待我通传主公!”
…………………………………………
张越刚刚起床,洗漱完毕,正准备吃早饭,田禾就进来禀报:“主公,士子们受邀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