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节 手持斧钺,口衔仁义

天子当时就表示:“真忠臣也!”

让当时侍奉在一旁的大臣们,都是羞愧的低下头,但人人都在心里吐槽——他们要有张子重的娇宠,也不需要巴结宦官,以打探宫廷动静啊,但问题是没有呀!

于是,最后,这个本来和宫廷权力八竿子打不着的时任天梁宫监,不过是个小宦官的万安,提拔到了建章宫监、谒者丞令的位置上,成为建章宫中有数的大宦官。

而原因,不过是天子调查后,只找到了这个叫万安的宦官,曾经多次向张子重敬献奇花异草,却没有索取报酬,反而尽心尽力。

天子觉得这个小宦官,比其他人推荐的妖艳货色淳朴、忠诚、可靠。

最主要的是能忠君体国,敢于任事!

此事,在整个宫廷中都成为了传奇。

张安世知道,现在宫廷中,不知多少宦官在红着眼睛,跟小媳妇盼丈夫一般,期盼着那位侍中官回宫,然后跑去套近乎、献殷勤……

这是宫廷宦官们的生存法则。

而深知内情的贵族大臣,却都因此,深深忌惮那位侍中官。

便是张安世,其实也未尝没有产生过嫉妒和愤恨的情绪。

不过……

在他看到了工坊园里源源不断的利润,送到府邸的时候。

些许的嫉恨与愤恨,消失的无影无踪。

贤弟,依旧是贤弟。

而兄长自然是兄长。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内心想着这些事情,万安已经回到了张安世面前:“令君,陛下有请……”

张安世收敛心神,跟着万安,步入寝殿之中。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刻。

寝殿中的气温,非常舒适,宛如暖春。

而大汉天子则披着一件外套,坐在一张塌上,端着一个小碗,在细细品味着什么。

张安世知道,那是从珠崖和詹耳朝贡来的燕窝。

这种南方的特产,如今在长安已是价比黄金。

因为它是张子重推荐给当今天子养生的专用贡品。

所以,一下子变在长安城走红。

特别是入冬之后,随着此物进入广大贵族富商视线,一下子就爆红起来。

现在,这种珠崖詹耳的特产,在长安城里,已经被吹的神乎其神。

无数贵族富豪,争相抢购。

更给这种詹耳珠崖的特产,冠以种种传说和言辞。

于是,作为目前唯一可以供货的大司农,瞬间多了一个畅销的奢侈品。

而且有价无市!

不到一定级别,有钱都买不到!

大司农数钱数到手筋疼。

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副产品——本来在朝堂中,还颇有声势的‘弃珠崖、詹耳’的议论,转瞬消失的无影无踪。

无数名臣文人,纷纷改口。

如今,在长安城里,谁敢提‘弃珠崖、詹耳’,几乎就和自杀没有区别。

没办法,就算是孔子复生,也无法说服那成百上千,想要益寿延年的贵族富商啊。

而这些人,在以孝治天下的汉室,是真正掌握一家大权的主宰。

哪个不孝子,敢让老父亲‘益寿延年’的美梦落空?

敢让老父亲吃不到燕窝?

再说,哪个不想益寿延年呢?

便是张安世,自己也跟着买了些燕窝,放在家里,每日早晚喝上一盅。

“卿深夜来见朕,因新丰急报?”天子却是慢悠悠的问了起来。

张安世闻言,赶忙回过神来,将贴身带着的竹筒,呈递上去:“臣半个时辰前,接到缇骑急报,不敢怠慢,立刻来面圣禀报……”

天子挥挥手,万安立刻上前接过竹筒,送到天子手里。

天子抬手,打开密封的竹筒,抖落出其中的纸条。

然后摊开来,借着灯光看了一遍。

张安世跪在地上,等候天子指示。

过了良久,他听到天子的笑声。

那是很少听到的笑声。

欣喜、欣慰、开怀,种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张安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天子如此开心了。

于是,大着胆子问道:“陛下,有何喜事?”

天子却是扬着手里的纸条,假作无谓的道:“无甚大事,不过是小儿辈开窍了……”

“缇骑大惊小怪,往后这等小事就不必上禀了!”

但……

张安世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位陛下将那位建章宫监,叫到面前,吩咐着:“新丰缇骑,忠于王事,朕躬甚慰,赐金十金,布帛五匹,以兹勉励!”

直到战车驶过全部阵列,完成检阅。

刘进依然沉醉于自己的野望之中,不可自拔。

而周围民众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也从四面八方涌来。

“殿下千秋!”

“侍中公侯万代!”

质朴的人民,用着他们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话语,抒发内心的感恩。

刘进兴奋的手舞足蹈,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的皇祖父那么喜欢巡幸天下了。

这种感觉……

简直胜过人间一切滋味。

不过……

与乃祖不同的是,这位长孙殿下,只是享受和喜欢这种感觉,却不愿意付诸实际。

他的三观和本心,不愿如此。

“殿下……”耳畔传来了张子重的声音:“请殿下训示!”

刘进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提着绶带,清了清嗓子,轻声道:“孤闻之,暴强有乡,仁义有时,所以孔子作《春秋》,有内外之别,亲疏之间;故王者欲行仁义,必执干戚而舞……”

这些话,当然不是刘进想出来的。

是张越带着胡建、龚遂、解延年等幕僚,穷尽了古文、今文的无数经典,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后,进行加工得来的。

刘进只是背熟了稿子而已。

不过,效果却是极佳的。

特别是,当张越安排的三十名期门郎,齐声高颂,复述着刘进的话,将之传遍方圆十余里的士民官吏耳中时。

很多人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的听着。

虽然很少有人能听懂,但听懂的人,却都是竖起了耳朵。

因为,大汉帝国的长孙殿下,正在阐述他的政治理念。

这是这位长孙殿下,未来的太孙、太子、天子,第一次公开阐明自己的立场、三观与态度。

但凡机灵点的,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贡禹就是这样做的。

他在心里默念着期门郎们高声吟诵的长孙训示,立刻就抓到了重点。

“暴强有乡,仁义有时……”他心中喃喃自语着,眼中露出了精芒。

毋庸置疑,这八个字才是重点。

后面的只是粉饰和解释。

而这八个字,贡禹暂时还没有找到出处和来历。

但这并不妨碍他理解。

所谓暴强有乡,当是暴力使用当有确凿的目标和任务,而所谓仁义有时,则是施行仁义,需要时机和环境。

这很契合当代汉室的舆论和思想环境。

毕竟,这年头,连国家杀人,都要放到冬天行刑。

四季轮替,各有意义,五行轮转,各有不同。

特别是董仲舒后,这种迹象越发明显。

谶讳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风生水起。

但……

贡禹却是微微翘起了嘴角,作为张越所看重和重用的心腹,坐镇枌榆社的年轻俊杰。

他自然和张越接触良多。

“这不就是张侍中曾与吾等说过的‘手持斧钺,口衔仁义’?”贡禹轻声呢喃着。

“手持斧钺,口衔仁义……”贡禹猛然睁大了眼睛。

这八个字,在过去只是侍中张子重的玩笑之语,撑死了算是一个政见和主张。

但,当从帝国的长孙殿下,准太孙,社稷未来的主宰嘴里蹦出来,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变成了国策!

至少是准国策!

未来,长孙登基,不懂这一点,不认清这个事实的,不仔细践行这一理论的。

统统都会被打入另册,说不定得去朝鲜、詹耳、日南,与野人为伴……

而这就是政治!

自古以来,概莫如是!

不跟朕走,朕就只好让卿与先帝走喽……

青史之上,无数血的教训,早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贡禹忍不住站直了身体,昂起了头颅。

神色肃穆,眼角隐有泪花闪现,一副仿佛听到仙音,如蒙圣训一般的神色。

而长孙的训示,继续传来。

“上行仁义,下则替罪诛暴,春秋之教,孔子之义也……”

“昔汤武用兵不为逆,并国不为贪,故为圣王,治隆数十世……”

“今孤观兵新丰,君子豪杰,并于左右,诚不敢有违先王之教!”

“愿行仁义,替罪诛暴,匡扶社稷……”

贡禹听着,整个身子都不由得战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