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公门里面好修行

逐鹿之中原 南音北巷 1572 字 2024-04-20

董戍边生在太平郡有名的豪门望族,太平郡董家是真真正正的百年氏族,哪怕在乾国建立前那段烽火狼烟的日子里,董家也只是选择蛰伏策略,虽然各地诸侯明知太平郡董家这么多年的积攒一定丰厚得很,但是却并未有人敢真正打董家主意,在百年前,董家族长就效仿战乱中的西凉大族做法,拼了老命修建壁垒,经过数十年的整合和一代代人的努力,太平郡董家壁垒已经达到了覆压百二十里的恐怖程度,里面机关重重又有精兵良将日夜守护,说是铜墙铁壁也不为过。更让外人头疼的是,太平郡董家家大业大,几乎从不需要吸纳新鲜血液,壁垒内几乎人人姓董,口号也是“董家儿郎,死战不退”,此情此景,让任何一个想要打董家主意的人都得望而却步。

起初,董家族长修建壁垒之时还得到了无数人的嘲笑与白眼,那时的大秦还没有腐败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你董家有田有钱,不去收租子做买卖,反倒把真金白银都投到了这壁垒之上,不是脑子缺根筋是什么?再说,兵书有云:凡偏居一隅者,不能持久,不进取,则坐亡。你董家这幅模样,除了坐亡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伴随着同乡伙伴的嘲笑,董家壁垒一天一天壮大,秦国国政也越发腐朽不堪,最终函谷关前一场巨变,太平郡内那些曾把董家当做笑谈的豪门大族在历史的尘埃中烟消云散,只有董家默默幸存了下来。而乾国天子走上争霸之路之时,董家族长一反常态,不顾族内反对声音,向弹尽粮绝的赵衡输送了一万两千石粮食和三万石草料。也正是这对当时的赵衡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的四万石粮草,使得乾国军队打赢了极为重要的娘子关一战,全歼一位实力兵力皆在乾国之上的刘姓诸侯,乾国实力也是突飞猛进。

自十七年前乾国建立以来,太平郡董家也算备受恩宠,而董家历代族长也算知进退守规矩之人,从来不持宠而骄,也不结党营私,一直默默经营着自己的百余里壁垒,虽说这确实让长安的赵衡放心了,但也造就了董家后人在太平郡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局面。

董戍边的名号顾仙佛之前自然是没有听说过,但在入杏花楼之前,狄松溪曾郑重向顾仙佛介绍过此人,说此子虽不适合公门修行,野狐禅修了五六年也没到火候,但是治军谋略却极为高明,尤其擅长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最后狄松溪甚至断言,若把这小子丢到沙场上滚一圈儿,十年后不输刘苍城老将军。

有狄松溪珠玉在前,顾仙佛对董戍边的看法也没高到哪里去,关于狄松溪那一番吹捧,也当是前辈对晚辈的提携了。但是现在见董戍边一副怀才不遇的模样,顾仙佛心中好奇,便遥遥举起酒杯,笑道:“董捕头似乎对带兵治军之事有不同见解?不妨说出来大家一起参考则个?”

本来董戍边见顾仙佛主动与他搭腔吓了一跳,但闻顾仙佛此言正中自己下怀,便站起身,先是向在座各位打了个揖,才郑重道:“李都尉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但下官以为,带兵治军,万万不能以人情大于法理,古语云慈不掌兵正是此理,依都尉大人所言,此法确实可打造出一支可战之师,但却打造不出一支死战之师,以恩惠、情分来铸就的军队,一旦陷入死战境地,别说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死伤过半,气势就荡然无存,这种军队,啃不了硬骨头,只能当做助拳之用罢了。”

董戍边一番话还未说完,李庆远就冷哼一声把手里酒樽往桌子上重重一顿,瞪大了牛眼问道:“那你小子是说老子带出来的兵都是花花架子绣花枕头了?!”

董戍边公门修行毕竟是其软肋,李庆远的一番喝问竟然让他呆愣在当场不知所措,还是狄松溪打了个圆场,端起酒杯哈哈笑道喝酒喝酒,今日只谈风月只谈风月。这才让董戍边坐回位子上,李庆远谁的面子都能不给,但可万万不敢不给狄松溪面子,也是讪讪一笑,端起酒樽牛饮一大口。

待这场接风酒喝完,已经是夜半时分,春芽已经在座位上沉沉睡去,顾仙佛招来一个婢子,命他把春芽抱回狄松溪府邸,自己站起身,看着董戍边笑道:“董捕头,夜半天凉,出去醒醒酒?”

董戍边哆哆嗦嗦地放下筷子,抬起右手指了指自己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