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些话,陶孟良表情还是波澜不惊,重新倚靠回椅子上,望着天空悠悠说道:“这世道,哪有好人啊?”
李庆远挠挠头,沉默良久才接口道:“老陶,按说我确实没资格说你,三年前的中秋,若不是你主动请缨,那么领合阳城都尉的人,该是你。上山落草的,该是我老李。你把你的那一份给了我,自己挑起了那一肩的单子,这份情,我记着。”
陶孟良摆摆手,看着李庆远笑道:“你这话没道理,我是狄大人的弟子,狄大人是顾相的弟子,恩师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才是道理。你一个外人添什么乱,你想落草,那得等我们这些做弟子的死干净了才行,不过,我看你是没命活到那一天喽。”
虽明知陶孟良这段话是安慰,但是李庆远心里确实舒服了不少,嘿嘿一笑,粗声粗气道:“老陶,自咱俩认识以来,我就没一次能说过你,有好几次明明知道你说的不对,但就是不知道不对在哪儿,等我回到家自个倒上一杯酒一琢磨,倒是琢磨出了点门道,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又忘了,你说冤不冤。”
陶孟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转身朝后山看了看:“顾小子快上山啦,可不能让他看到我丢人的模样,我怕这小子日后喝酒都喝不痛快,来来来,割了陶某人的头颅去,到合阳城换一碗杏花酒喝。”
李庆远面色不变,握着斧柄的右手却青筋暴,站起身,却又不知第一脚该怎么迈出去。
陶孟良端起铜壶饮尽湖中杏花酒,不满地望着进退失措的李庆远,皱眉道:“三年不见,斧子耍的利索了,人怎么反而不如以前了?”
李庆远倒提着宣花板斧龙行虎步来到陶孟良身边,单手举起一面板斧,却突然说道:“老陶,你记得有一次你跟我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吗?”
陶孟良一怔,马上回忆起来,点头道:“自然记得,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李庆远郑重严肃道:“知子莫若父。”
陶孟良一怔,旋即开怀大笑。
豪迈笑声中,斗大的人头冲天而起,似要直冲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