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运输工具的革新

横贯东岸大草原的西北铁路的完工,在华夏东岸共和国铁路史上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w.这条330公里里程的铁路,不但深入了东岸西北内陆的腹地,而且采用了国内多项最新工业技术成果,使得整条铁路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铁路运输技术革新了,目前占据着东岸绝大多数运力的船运技术自然也不能落后。在一贯引领东岸造船技术新潮流的现代特种船舶厂内,一款崭新的大船刚刚经历完海试,目前已返回该厂船坞内接受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船是东岸共和国史上第一艘全蒸汽动力船只,于去年11月份下水,全船全长72.3米,宽10.4米,舱深6米,吃水深度为4.7米,标准排水量约为1300吨。在这艘被命名为“大溪地”号的蒸汽船上,一共安装了四台小型锅炉、两座气缸(复涨式,其实是4个气缸),组成两部复涨式往复蒸汽机,总功率达到了约370马力,驱动着两个螺旋桨推进器。据海试期间的速度估算,静水中航速约能达到6-7节左右,再创东岸历史记录。

在“大溪地”号上,现代特种船舶厂的主设计师维维安尼首次采用了复涨式蒸汽机的设计,使得蒸汽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其实在早期的“低压蒸汽机”(相对而言,相对于19世纪中前期其实算是高压了)时代,复涨式蒸汽机的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但当东岸西北内陆的铁岭特钢逐渐开始生产。锰铁冶炼大获成功后。东岸蒸汽机技术便再一次迎来了革新。

新材料的应用使得蒸汽机可以使用更大的气压。以此来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在以往,东岸人若想制造大马力的蒸汽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大蒸汽机体积和重量、增大煤耗,然后提升蒸汽机的整体输出功率。但实际上蒸汽机的“推重比”并没有提高,也就是单位面积的气缸压强没有提高,蒸汽机的转速当然也没有提高,因此对无论是船用动力还是陆地用动力来说,其效率提高地有限。

但如今一切都不同了。如今东岸的蒸汽动力系统已今非昔比,锰铁气缸的出现,使得气缸壁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大提高,单面面积的输出功率大大增强,从此进入了所谓的“高压蒸汽机”时代,那么对蒸汽利用效率更高的复涨式蒸汽机设计便也提上了大家的议事日程。

这次“大溪地”号的兴建,所有气缸全部都是锰铁气缸,组成的复涨式往复蒸汽机不但马力远超以往,就连转速也非昔日可比,这就造成了蒸汽机系统实际指示功率的急剧提升。反应到船只上。就是使用了比以往更大的铸铁螺旋桨,转速也大大提高。因此在不借助风帆和洋流动力的情况下,静水中依然可以将标准排水量1300吨的船只以6-7节左右的航速匀速驱动着。这在东岸造船史上,委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更何况,船上这么多的锅炉、气缸、螺旋桨(2具),即便其中一台出现故障停止工作,船只也不至于完全失去动力遭遇险情。

除了锰铁气缸外,东岸人还在自己的新船上应用了大量的新东西。比如,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东岸的基础工业如今是获得了一次飞跃式的提升,轴承、连杆、气缸、齿轮、飞轮等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是大大增强,精度也大大提高;此外,随着少量通过坩埚试生产出来的锰钢的使用,锰钢刀头开始大量进入东岸的各种机加工行业,这些刀头的使用使得各类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也获得了有效提高,意义十分重大。这些东西综合用到一起后,对机器整体的提升是巨大的,换而言之,就是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了,平均无故障时间延长了,这对于全蒸汽动力船只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大溪地”号检修完毕后,就将由东岸老牌探险家张金华率领,绕过火地岛南方的合恩角,前往阿劳坎港,与至今尚在那里做大修保养的三艘移民运输船汇合。然后四艘船将载着少量人员和大量物资,顺着洪堡寒流北上,悄悄抵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并上岸补给一番新鲜淡水。做完这一切后,四艘船将跟在张金华的“大溪地”号后面,顺着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带中航行,直抵东岸人之前抵达过的大溪地岛。

随船跟随的少数东岸人将携带武器在岛上登陆,然后设法砍伐树木、采土烧砖、种植粮食,争取为以后途经这里的船只做维修保养,至不济也要能提供一些新鲜蔬菜和淡水。在移民部、海军部的计划中,大溪地岛是南太平洋移民航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以后大量船只将在这里停靠补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毕竟,如今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在东岸人的手中,没法在上面修建任何设施,因此,这个至关重要的补给和维修基地就只能挪到大溪地岛上了。远洋航海船只,特别是像东岸移民船这种长宽比较高的“准飞剪船”,航行一段时间后若是不做一番维修的话,船体损坏而导致海难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在如今的南太平洋环形移民航线中,只有澳洲金山港、智利阿劳坎港具备维修保养船只的能力,且都集中于南线部分,因此北边仍需修建一个维修补给基地给船只做中途维修,在选来选去后,大溪地岛就这样被选中了。这个岛正处东南信风带中心,差不多也是整条移民航线航程的正中,拿来做维修补给基地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在茫茫大海之中找大溪地这么一个岛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你事先知道这个岛的经纬度和大体形状,但仍然不容易,毕竟纬度好测量,经度可却难了。目前东岸人航海,靠的主要还是穿越前带来的大量机械手表计时,然后换算经度。不过这总不是一件保险的事情,万一这些手表损坏了以后怎么办呢?因此,想办法“复制”这些在技术和原理上都远超时代的机械手表就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莫茗、托里拆利二人合伙的海雕钟表厂多年前就开始了对航海用天文钟的研制,为此不惜投入巨资网罗人才。目前该厂已经拥有从欧洲和大明搜罗来的能工巧匠四十多人,他们以穿越众带来的机械手表为参考,设计出来了一款纯手工打制(机器生产达不到精度要求)的高精度航海用天文钟,经试验非常精确,完全符合使用要求。当然了,这种天文钟的体型极其复杂和巨大,和穿越众那种精密的机械手表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这毕竟是东岸共和国自己生产出来的第一款航海用天文钟,以后穿越众带来的众多机械手表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因此总的来说航海用天文钟的出现依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进步。

现代厂除生产了“大溪地”号这种引人瞩目的全蒸汽动力船只外,最近一年多来也是开足马力,大量生产了许多内河小汽船、挖泥船、捕鲸船、鳕鱼捕捞船、远洋鱿钓船、加工船、冷藏船(乙/醚制冷)、灯塔船等各类型船只。

特别是那种经典的72吨级内河/近海通用型蒸汽船——载重不小、吃水浅、航速快,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在如今经济建设进入、物流运输压力极大的时候,几乎已经承担了东岸七成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现代厂去年一整年生产了超过40艘这种小船,使得东岸共和国内河运输公司编制内的内河小汽船数量快速增长到了127艘,极大缓解了物流运输压力,有力支援了经济建设。而为了跟上船只大增后对水手需求的增长,东岸人也是招数频出,除大量招募欧洲、明国水手外,自身的培养也从没落下。目前,东岸几乎每艘民用船只上的水手数量都是超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储备人才,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另外,第二类数量大增的船只大概就是各种捕鱼船了,这得益于东岸人对海产品一贯的大需求。本地廉价的鳕鱼、滑柔鱼、枪乌贼、鲸鱼,都是东岸居民食品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需求给了南海渔业公司极大的压力,因此造船订单也是雪片般地飞往东岸国内三大造船厂,甚至就连规模不大的私营新星造船厂也接到了不少订单,渡过了工厂初建时的一段艰难时光。

除了这两者之外,南铁公司大量订购的冷藏船也大量占据了四家造船厂的船台。这些船的陆续投入使用,使得来自南锥、智利、秘鲁的各种商品能够在冷藏的状态下运输到东岸港口,价值大增。比如智利、秘鲁沿海的各种渔产品(秘鲁渔场出产)、热带水果、兽脂、冻肉等等,为南铁公司创造了不小的利润。

1650年2月3日,“大溪地”号检修完毕,然后装载了一批人员和大量物资,缓缓离开码头,朝阿劳坎港驶去。而在他们离去后,一支由数艘专业战舰组成的海军编队,也悄然离开了镇海港海军基地,一路向北驶去。(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