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样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尔扈特部的阿玉奇汗凭什么就听从你东岸人的意见,离开经营了几代人的阿斯特拉罕地区,前往相对陌生的顿河及北高加索地区呢?要知道,阿玉奇汗可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人,土尔扈特部这些年虽然也遭受了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巨大的压力,但日子还算过得去,人口也不少,至于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走么?
唯一可用来劝说他们的,大概就是俄罗斯帝国实力强大,土尔扈特部周围又被俄国领土团团包围着,周边那些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势力也不成器,早晚被沙皇挨个收拾掉,最后土尔扈特部独木难支,也只能臣服或逃走一途。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人家究竟认可不认可,谁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试试看再说了。
不过高文刚仍然希望这件事能够成功。在顿河与北高加索区域建立一个受他们影响的黄种人佛教国度,对于华夏东岸共和国在黑海及高加索区域的影响力,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尔扈特部有着七万多户、三四十万人口,也勉强可以了,只要东岸人舍得下本钱帮助他们,还是有希望站稳脚跟的,现在就看事态如何发展了。
1687年9月16日,就在第二批一千五百名士兵登船走后不久,之前被毛君征用的几艘船又返回了哈吉港,而他们也给高文刚带来了前线最新的消息,归纳下来一共有三点:一、俄军在亚速城下惨败,十五万军队土崩瓦解,大军统帅戈利岑带着一部分残兵败将溃逃东乌克兰,试图在当地留守俄军和哥萨克的帮助下稳住阵脚;二、克里米亚鞑靼人兵分两路,一路偏师沿着顿河追击向这个方向溃逃的俄军,一路主力向北进发,打算进入东乌克兰,对溃逃至那里的戈利岑展开新一轮的攻势;三、毛君中校已经带着首批八百余名精锐骑兵沿顿河深入很远了,他们放过那些几乎已成惊弓之鸟的溃败俄军士兵,专心寻找土尔扈特部落牧民,但目前而言还没有结果,他们不打算轻易放弃,会继续深入寻找。
另外,毛君中校还特别指出,俄罗斯帝国在顿河下游一带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太多城镇,也没很多的人烟。他们骑兵所到之处,定居的农民十分之少,反倒是游牧的部落民一堆一堆的,十分常见,可见吞并了此地一个世纪后,俄罗斯人对这里的开发十分不够,这从戈利岑的大军不愿意沿着顿河前进,而要从相对人烟稠密的乌克兰进军就能看得出来了,这里实在是俄罗斯帝国的荒僻之地。
看到这里,高文刚的心终于稍稍定了一些下来。顿河流域看来是没什么像样的俄军了,当年拉辛起义时那些草头武装就能横扫,令沙皇一度想要招安,最后也是从其他省份调兵过来才镇压下去的,可见此地俄军实力的薄弱。那么毛君率领这几千人过去,装备精良,武器又先进的他们,应当不至于那么容易失败吧?
啊,对了,剩下的三千余人也要尽快调过去。这次回来了几艘船,正好,全部征用了!再往顿河一带增调个一千五百人和大量物资应该不成问题,那样前线就更加稳了!
1687年9月11日,哈吉港。
淅淅沥沥的小雨冲洗掉了石板路上的泥尘,士兵们打好包裹,背上武器,在与好友互相道别之后,列队踏上了征程。
他们是黑海支队的士兵,一共约七百多人的样子,几乎全是步兵,由葡萄牙驻屯军和临时招募的志愿军混编而成。正好这会港里来了两艘隶属于本土的650吨级笛形运输船,高文刚便下令临时征用了,将这七百余名士兵和大量军需物资一起,沿着黑海和亚速海的近岸洋流东行,前往顿河河口一带登陆,想办法加入到已经前往那里的毛君中校的麾下。
这还是第一批。等之前被毛君征用的船只返回后,还会有第二批约一千五百人登船东行。高文刚这会也只能如此了,被陆军将了一军的他已经没别的选项,只能将黑海支队的人马全部打发过去,增强毛部的实力,别让其出了什么意外,另外就是给寻找卫拉特蒙古人提供便利,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在这几天时间里,高文刚一直待在充作县政府的四合大院里,处理积存公务的同时,也抽时间写了一份关于给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游牧的卫拉特蒙古人(即卡尔梅克人)提供土地,独立建国的设想计划书。
他了解过,这部分蒙古人应该是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16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因为邻近的绰罗斯部(即准噶尔蒙古)的崛起,害怕被其吞并的土尔扈特部便裹挟着部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的牧民,举族西迁,进入到了伏尔加河流域游牧。
这片土地,原本属于阿斯特拉罕汗国的领地,16世纪中叶的时候其国被俄罗斯所灭,俄罗斯人将势力延伸到了里海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不过,受限于实力因素,俄国人在此后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虽然往这里移了不少民,搬迁了不少哥萨克军户过来,但他们却仍然没有完成对这片地域辽阔的土地的控制。甚至于,因为莫斯科方面的过于贪婪,横征暴敛之下,就连当地的俄国农奴和哥萨克们,都起来反对沙皇的统治,也是没谁了。
所有人都记得,在大概二十多年前的时候,斯捷潘·拉辛领导的起义就在顿河流域爆发,然后一路蔓延至伏尔加河流域,直至里海一带,影响范围非常之广,几乎囊括当初阿斯特拉罕汗国及诺盖汗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在这场大规模的起义当中,不但不满沙皇统治的哥萨克奋起反抗,当地的鞑靼人、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部)、巴什基尔人等民族也纷纷参与,或者明着加入,或者暗中支持,总之是让沙皇的军队很是费了一番手脚,这才平定了叛乱。
在最近二十年内,伏尔加河、顿河下游一带,光大规模的哥萨克或游牧民起义,就发生了不下三次,其他小的暴动、叛乱就不用说了,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上演一次,沙皇对这片蛮荒土地的征服仍然只限于名义上的,地方上不服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