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秦川说:“你认为他们会做什么准备呢?”
亚当上校不由“哦”了一声,接着就明白秦川这话的意思了。
“上尉是对的!”曼施泰因说:“为了能让坦克投入到前线,同时也为了能保证前线的补给,他们会在刻赤半岛上修路!”
顿了下,曼施泰因就接着说道:“苏联人把三个集团军放在前面,内部数十公里只有一个集团军。只要我们速度足够快,攻击力足够强,就可以沿着他们的补给线一路进攻至刻赤港,我们可能都不需要补给,因为那就是苏联人的补给线,一路上都用不完的燃油、弹药和食物!”
德军军官们不由纷纷点头,他们当然不会拒绝这个计划,这正是他们一直都期待的闪电战,只是之前找不到发动闪电站的机会而已。
“干得好,上尉!”曼施泰因对秦川点了点头:“很好的计划!你说得对,我们只想着挡住敌人的进攻,却没看到进攻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我们打不赢这场仗的话,那就是第11集团军和我……太无能了!”
不知道是谁开始的,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只有秦川自己知道,这功劳其实不能算他的……史上的这一仗苏军也像现在这样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德军的防线左右两边不均衡,右翼也就是南面靠海部份是克里木半岛另一个重要的港口弗奥多西亚,所以这里由战斗力强的德第30军驻守。左翼由战斗力差的第42军驻守(注:德第42军主要由罗马尼亚部队组成)。
于是,战斗自然而然的就发展成了:苏军在左翼势如破竹而在右翼却是寸步难行,两翼交错开来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空隙。
如果苏军是由托尔布欣指挥,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毕竟苏军有太多的兵力可以调动。
但苏军的克里木方面军的指挥部却是由一个平庸的司令员(科兹洛夫),一个对军事一无所知却又霸道、频频插手干预的政委(梅赫利斯)和一个同样是毫无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梅赫利斯的跟屁虫参谋长(韦奇内)组成,于是悲剧无法避免。
“上尉!”曼施泰因带着些不满的语气对秦川说道:“我似乎有必要提醒你,我们的兵力、火炮、坦克甚至现在连飞机都只有敌人的一半!”
“我知道,将军!”秦川回答。
秦川当然知道,在此之前德军唯一拥有的优势就是空中力量,冯里希特霍芬大将带领的第8航空军投入1000多架战机完全控制了克里木半岛的上空……这个数字占据了德军在东线所有各型战机总和的五分之二。
但是现在,因为苏军对哈尔科夫的进攻,里希特霍芬匆忙并其中的八百架战机转向支援哈尔科夫,在克里木半岛上仅仅只留下两百架战机,而苏军仅仅在刻赤半岛就有四百架战机,这还没算上有可能新增援的战机。
“你知道这些?”曼施泰因问:“你依旧坚持自己发起进攻而不是防御的观点?”
“是的,将军!”
“好吧!”曼施泰因摊了摊手对着地图说道:“我倒是想知道……敌人正排山倒海的朝我们猛扑过来,而且刻赤半岛又没有其它的通道,我们怎么才能对敌人发起进攻?从海路绕过去?”
“不,将军!”秦川回答,然后就指着地图说道:“从目前来说,我们的确没有进攻的机会,因为敌人47集团军和51集团军正一左一右的朝我们发起进攻,第44集团军紧随其后做预备队!”
这也是刚才曼施泰因话中的意思……刻赤半岛只有18公里宽,两个集团军一左一右的齐头并进,会把整条防线都防守得滴水不漏,德军从任何一点发起进攻都会迎头与苏军撞上然后陷入艰苦的拉锯战和消耗战,而消耗战和拉锯战就正是苏军希望的,因为他们人多装备多耗得起。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会议室里的所有人包括曼施泰因在内都不赞成进攻。
曼施泰因知道泰川还有下文,就没有打断秦川的话,只是“嗯”了一声示意秦川继续说下去。
“所以我们要人为的制造出一个机会!”秦川说:“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空隙!”
说着秦川就指着地图说道:“我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撤退,确切的说是一边撤退一边死守。这样一来,苏联人的第47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就不再是齐头并进了,他们之间会错开形成一个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