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便是德空军战机和轰炸机一次次的往下俯冲扫射和轰炸,时不时的还将浮桥炸断,总也阻止不了苏军像潮水般的往沙洲上涌。
战斗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德军个个都将手里的武器打得“哗哗”响,虽然一排排的苏军士兵倒在冲锋的路上,但有如蚂蚁般密集的他们还是不顾伤亡、不顾地雷,跨过他们战友的尸体往前冲锋。
想了想,秦川就下令道:“留下两个人,其它人出堡防御!”
士兵们应了声,就提着步枪从后方的出口沿着交通壕进入碉堡两侧的战壕。
碉堡虽然安全,但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它像坦克一样对外部感知力低、存在死角,更严重的还是火力过于集中且不能打迫击炮。
这无疑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士兵们手里p43的火力。
因此,如果要挡住苏军这种人海冲锋的话,就必须出堡作战。
果然,当德军士兵进入阵地打响p43后,很快就将密集冲锋的苏军士兵死死压住,冲上来一批就打倒一批,不久在铁丝网前就堆起了一排排的尸体。
紧接着就是苏军坦克……火箭筒射手在德军士兵的掩护下逼近目标,发射了三发火箭弹后终于命中目标将t34打成了一团火球。
然而,苏军的冲锋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伏尔加河另一头依旧还有数不清的苏军士兵往这边冲锋,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头,有些甚至都不等浮桥修好,跳进河里游上一段然后再登上浮桥往沙洲方向冲。
直到从后方传来了一阵炮弹的呼啸声……久违的炮火掩护终于又来了,这一回炮火来得更猛烈,一通炮弹准确的砸在了浮桥区将它们炸成了几段然后顺着河水漂了下去。
德军战机很快就投入了战场,但并没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就像之前所说的,浮桥是由许多小船组成抗沉性很好,战机一串子弹打下去即便是命中目标却基本没什么反应。
“斯图卡”轰炸机当然有用,但问题是浮桥是细长条而且在运动中,再加上在中央渡口处还释放着大量的烟雾使能见底较低,三架“斯图卡”俯冲下来投了六枚炮弹都没能命中。
接着浮桥就进入了沙洲与东岸之间的位置,苏军的炮火也跟着停了下来。
很明显,苏军的浮桥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其长度稍短于沙洲与东岸的距离,也就是两百多米……如果太长或是刚好的话很难进入河谷并摆正位置,短一些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而且另一端也就是在河谷东岸的苏军也准备好了其它铁皮船以及工具进行拼接,不用多久就能完成整座浮桥并发起冲锋。
不等浮桥停稳,秦川就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但沙洲上的火力没能对浮桥造成多大的破坏,就像之前所说的,浮桥面向德军沙洲的一端使用更厚的装甲及更大的船搭建,甚至在桥头还有类似古代攻城渡过护城河似的一块铁制挡板,机枪子弹打在其上只会发出一阵“铿铿锵锵”的声音然后无一例外的被弹开,即便是高射炮也对其无能为力。
接着挡板缓缓放了下来,原本秦川还以为这时候该可以用火力射杀、封锁浮桥上的苏军,但挡板放下形成一座桥后却露出了一辆t34坦克,照着碉堡的方向“轰”的一声就是一发炮弹……虽然其在起伏不平的浮桥上精度差没能命中,但这已足够让德军震撼了,因为这辆t34已经在他们面前构成了一定火力压制以及掩护着后续的苏军不断沿着浮桥对沙洲发起进攻。
果然,接着苏军就源源不断的从浮桥上对沙洲发起冲击。
苏军的冲击并不仅仅只是沿着浮桥。
事实上,一辆t34已经挡住了浮桥几乎一半的桥面,所以面对德军的桥头部份只留下了一道十分狭窄的通道,如果只是沿着这个通道发起冲锋的话,德军只需要几把p43轮番射击就足以将其封锁了。
苏军在到达浮桥这一端近处时,就纷纷从两侧跳入河水里进入浅滩,然后从两侧扩散开来往前方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