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心里头嘀咕的事情,还真的要应验了?
两首词,台上五位却花了差不多一刻时间才传看过了。
台下人眼里,只是看那笑容就知道,肯定不差。
最后一位看过,就要将两张纸传到边上的乐姬那里去,哪知这般动作却被易先生给拦住。
“且稍等。”将两页纸要过来,在其他四人惊异的眼神中,易先生将之抄录下来,原稿很是小心地揣到自己怀里,这才将副本递过去。
“沈生,这两份词稿,便当时送与我了,你看可好。”
沈耘又能有什么话说,他是万分没有想到,居然还可以这么玩。台上坐着的那几位更是眼睛都直了,一向行事颇有章法的易先生,今日怎的这般逾矩。
“你们几个后辈,当真是孤陋寡闻。罢了罢了,等今夜过后,我再与你等仔细分说。这会儿,且听那些歌姬将着曲子唱出来。”
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格律和音律,请来的乐姬都是在花红柳绿之处唱惯了种种曲目的,自然不会被这两曲难倒。
只听得几声管弦一道儿作响,那些秦楼楚馆的常客,瞬间便听出了味道。
“咦,居然是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本是唐代教坊曲,后来被用作词牌以韦庄之词为准。
先前台上这几位所说的柳三变,便是其中大家。一曲倚危楼伫立,使得前前后后多少曲失色。
如今沈耘写起,不知又有多少味道。
只见那乐姬拨弄着手中琵琶,朱唇微启,柔媚的嗓音吐出“梅妆堪点额,”霎时间让人觉得已经醉在了梅花的幽香中,更似是身前便有这样一位美人,倚在窗前,看窗外残雪未消。
梅妆堪点额,觉残雪、未全消。忽春递南枝,小窗明透,渐褪寒骄。天公似怜人意,便挽回、和气做元宵。大守公家事了,何妨银烛高烧。
旋开铁锁粲星桥。快灯市、客相邀。且同乐时平,唱弹弦索,对舞纤腰。传柑记陪佳宴,待说来、须更换金貂。只恐出关人早,鸡鸣又报趣朝。
这是沈耘首度将自己记忆中的词作拿来抄袭,虽然心中有些惴惴不安,但为了银瓶儿,那些个所谓的道德全都被扔在了九霄云外。
他只看到,那些个看客们此时正兴致盎然地听着,时不时交头接耳几句。
一曲终了。
易先生率先起身喝彩。
“沈生这一曲,当真是应时应景的很。若是张府台看了这首词,定然会笑的合不拢嘴。”
沈耘笑笑,看着那些个看客们纷纷向自己手中的红绡送到乐姬那里,便知道自己这一首,足以让自己上了四楼。
不过,这会儿人们更为期待的,是放在后边的一曲。依照前头的规矩,必然是更好一些的压轴。这一曲已经如此,那么,下一曲又该是如何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