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董家祖祖辈辈就在这秦淮河边谋营生,说是泥腿子也不为过,若是能出一个秀才公,老汉我就算是死了也有脸见祖老先人了!所以老汉我一咬牙,念.....!这几年下来笔墨纸砚、书本礼行,哎......”
看的出来,董大叔可谓是又欣慰、又发愁。
欣慰的是自己的孙子秀才有望,可发愁的是年复一年的投资让整个董家可谓是度日如年。
虽然目前董家还没有到麦田卖地供学的地步,但是也差不了多远了。
对于董老汉的心情,张毅也非常理解。
做父母长辈的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现在小孙子有望成为秀才,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的。
在这个市农工商排位的年代,手艺人连农都算不上,倘若家中能够出一位秀才,直接便鲤鱼跃龙门成为士的阶乘。这其中除了能够身价攀升,那好处也是多的数不过来。
如此一来,又何来不供的道理?
但是张毅却知道,想要中秀才其中坎坷又何曾如董老汉想的这般容易?
想要成为秀才就必须先成为童生。一年一度的童子试由本地县令主持,三轮考试层层筛选能中童生的也不过寥寥几十人。可就算是中了童生,后面还要经过四门府试,在一个层层筛选,百不存一。
如此算来几乎就是千里挑一的几率,说是千军过独木桥也不为过。
不知道多少人意气风发,却名落孙山,读花了眼,考白了头,可到头来红榜举名者能有几人?